Please wait a minute...
档案学研究  2014, Vol. 28 Issue (4): 17-21    DOI: 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4.04.004
档案资源建设     
个人信息视角下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的可行性研究
万凯莉1, 张照余2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The Feasibi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Preserving on Social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Kaili Wan1, Zhaoyu Zhang2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全文: PDF(352 KB)   HTML
摘要:

本文在阐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隐私”三大概念的基础上,从内外环境论述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的可行性。社交媒体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作为内环境,其本质属性允许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信息采集保存的主体与社会环境作为外环境,就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而言有求、有权、有责、有保障。

关键词: 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个人信息保存可行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rifica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of Social Med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preserving on Social Media, inside and outside. Inside, the essential property of Social Media and its public information allow the preserva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outside, the main bod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have the need, the right, the duty and the guarantee to preserve public information.

Key words: Social Media    Public Inform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Feasibility
出版日期: 2017-11-08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万凯莉
张照余

引用本文:

万凯莉, 张照余. 个人信息视角下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的可行性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4): 17-21.

Kaili Wan, Zhaoyu Zhang. The Feasibi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Preserving on Social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rchives Science Study, 2014, 28(4): 17-21.

链接本文:

http://daxyj.idangan.cn/CN/10.16065/j.cnki.issn1002-1620.2014.04.004        http://daxyj.idangan.cn/CN/Y2014/V28/I4/17

[1] 邹建华. 微博时代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2] LC_twitter archive_report_2013jan[EB/OL].
[3] 周汉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
[4] 罗力. 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2(14):36-40.
[5] Google 关键词-政策和原则Google[EB/OL].[2014/3/2].
[6] 新浪微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EB/OL].[2014/3/16].
[7] 腾讯网站隐私权保护声明[EB/OL].[2014/3/16].
[8] 网易隐私政策[EB/OL].[2014/3/16].http://corp.163.com/gb/legal.html.
[9] 娄健. 泛化个人隐私有害无益──与梅绍祖教授商榷[J].电子商务,2001(03):73-75.
[10] 徐旭光. 论网络时代个人数据及保护[J].图书情报工作,2003(05):87-90.
[11] Ahlqvist T,B?ck A,Halonen M,et al.Social media roadmaps[J].Helsinki:Edita Prima Oy,2008.
[12] Kaplan A M,Haenlein M.Users of the world,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0,53(1):59-68.
[13] 社交媒体-百度百科[EB/OL].[2014/3/30].
[14] 社会化媒体-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EB/OL]. [2014/3/30].
[15] 维基百科:约2005年左右开始,互联网上的许多站点开始广泛使用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提供服务,许多图片、视频、博客、播客、论坛、评论、社交、Wiki、问答、新闻、研究类的网站都使用了这种方式.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概念的组成部分之一.
[16] 杨佶在《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表示:德国宪法法院在1983年《人口普查法案》判决依据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1项的“人性尊严”和第2条第1项的“人格自由发展”第一次使用了“信息自决权”这一概念,以宪法判例的形式使信息自决权成为德国个人资料保护的宪法依据.信息自决权包含了具体三重含义:(1)法律保护个人资料的权利基础一般人格权;
[17] 姜奇平. 处理好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开发的矛盾[J]. 互联网周刊,2012(18):70-71.
[18] 娄健. 泛化个人隐私有害无益──与梅绍祖教授商榷[J].电子商务,2001(03):73-75.
[19] 张晓辉. 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现象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1] 张江珊. 美国社交媒体记录捕获归档的思考[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4): 119-123.
[2] 熊回香, 施旖. 基于社交媒体的档案服务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4): 63-68.
[3] 刘小敏. 档案保存形式及修复技法[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3): 98-104.
[4] 屠跃明, 张梦霞. 电子文件(档案)长期保存责任体系构建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1): 101-106.
[5] 万凯莉. 论社交媒体信息的档案化鉴定[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1): 62-66.
[6] 方昀, 杨安荣, 宗琳.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技术需求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6, 30(1): 96-100.
[7] 王焕. 国外政务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6): 99-105.
[8] 朱兰兰, 裴佳勇.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 档案学研究, 2015, 29(5): 82-86.
[9] 雷春蓉. 档案用户信息隐私权保护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5): 68-70.
[10] 席芮. 成熟度模型理论在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领域的适用性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5): 76-80.
[11] 刘越男, 刘语叶, 李雪君, 吴云鹏. 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多维互动的领域——第四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综述[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4): 56-60.
[12] 张江珊. 美国档案信息公开社交媒体策略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4): 86-89.
[13] 王亚肖. 浅谈社交媒体对档案工作的影响[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2): 47-50.
[14] 肖秋会. 论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合作机制及实现策略[J]. 档案学研究, 2014, 28(1):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