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的设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黎莎  徐丽  周雪蕾  谭康 《体育学刊》2002,9(5):142-144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体育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拓展体育新闻教育的思路,构建专业特色鲜明,以培养具有跨化传播意识、多方面知识修养、全面动手能力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1.美国高校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特点(1)利用综合性院校优势,课程设置突破系科限制。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有高校4182所,其中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并全部分布在综合性大学的体育运动系(学院)以及新闻传播系(学院)。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多学  相似文献   

3.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我国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在综合考察国内外体育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结合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实践和2008奥运宣传的需求,对体育新闻传播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报考和招收人数持续上升与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矛盾。提出:应遵循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院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院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是顺应体育运动与新闻传媒的互动之势,适应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新闻人才匮乏的矛盾需求,扩大我院办学优势和巩固我院办学特色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我院已经初步具备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学科基本条件、人才基本条件、办学基础和基本经验,并按照与时俱进、努力创新的要求,积极探索一条依靠社会支持,与体育新闻单位主动合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拓宽专业口径的新路子,将新闻学专业办好、办活,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世纪里,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学生自主择业和体育社会化的需要,构建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增加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学时数以解决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培养通用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应该成为我国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由此,增设政治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科学教育课程,就业教育课程,改造技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工作的整体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征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606-608,515
随着我国体育及体育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大体育学院也为我国体育新闻事业输送了许多体育新闻人才。但总体而言,我国体育新闻教育还处于开始发展阶段,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或弊端,培养的体育记者也有许多写作能力不强、机器操作水平弱等实际问题,就新时期我国体育新闻发展需要体育记者的素质和要求,根据文献资料法,浅谈专业体育院校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体育记者,希望对我们体院院校更好的发展体育新闻教育事业提供些浅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体育专业,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以使所培养的体育人才更好的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对全国体育新闻专业及沈阳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传播方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体育新闻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打造、"体"字号教材改革、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生源质量把关等方面发展建设的一些构想,以期为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高师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师体育专业课程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改变计划经济下的学年制课程模式,应采用学分制与选课相结合的课程方案.按新方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学习.学习年限也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条件和需要来决定.新的课程方案将高师体育专业课程按板块式分成五部分:普通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专业系列课程;实践性课程.其中前三大块课程是培养体育师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课程,专业系列课程是发展学生专长的课程.实施新课程方案,将使培养的体育人才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论述了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以及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武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但从总体而言当前武术课程的设置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文章从武术表演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角度论证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而提出合理化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从媒介融合对中高端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梳理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健康学院运动机能学系运动科学专业进行介绍与剖析,揭示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结果发现:宾州州立大学学位课程中通识教育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5%~35%.主修运动机能学专业所有研究方向的专业公共必修课设置完全相同;运动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物理化学课程设置比重较大.为建立专一的知识体系,附加课程及基础课程的选择有多重限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对比等方法,在分析体育新闻学与体育传播学异同的基础上,将体育传播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体育及传媒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体育理论、传播理论和文化洞察力,适应媒体业界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体育传播研究与实务人才。以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为调查对象,分析体育传播学科的发展现状,并探讨高级体育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9%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基本目标不清楚,这与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高度认同;60%以上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院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比较理想,但仍然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专业技能课程的需求;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等安排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学生对指导实习课程不满意,需要做出较大调整.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媒体"是新时代多种媒介融合的综合体,它的迅速发展正好对应了电子媒体发展的飞速性,使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困境。以探究全媒体时代体育信息的传播特征、体育新闻的教学现状与优劣成因出发,并以本校的体育新闻教学转型为案例,诠释全媒体时代重建体育新闻教育的理念。体育新闻教育应培养全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工作者,丰富课程体系,重视传播新技术教育,注重与"纵横媒介"的合作,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理念检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诠释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理念,提出体育新闻专业新的发展思路和专业整合的发展目标.认为经历了6年的探索与发展,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主要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实验设备和资源,优化体育新闻专业数字化教学系统,构建体育新闻教学平台。文章首先分析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现状,并论述了构建体育新闻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必要性,对数字化教学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理论构想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周莅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651-65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广大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靠受众的认可度。因此,研究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的需求,使体育新闻传播更具有为受众服务的功能已成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