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12,(13):18-19
2007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中确认了记者的"采访权利",并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尽管采访权利是记者职业权利的基础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只是记者职业权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从推进新闻法制建设和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当进一步明确记者的职务权利,并提请记者重视行使职务权利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巍  李媛 《青年记者》2012,(13):20-21
一般认为,记者的职务权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于本职工作所衍生出来的权利,比如,报道权、采访权;二是基于工作性质对记者人身特别保护的权利,比如记者人身权应该受到特别保护.这两种权利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一种"进攻性"或者"对抗性"权利,是记者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后者主要是一种"防御性"或者"保护性"权利,是对记者职业特殊性质带来特殊风险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09,(16):118-118
防止记者滥用权利与保护记者的合法利益同等重要。记者或许不能成为道德模范,但是记者一定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的法律保护新闻记者担负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责,通过行使记者采访权来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记者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当然应该受到法律更多的保护。社会公权力和公共价值利益取向要求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加以社会保护,这种社会对新闻记者的保护主要体现为法律层面。树立宪法权威,依法保障记者权利。  相似文献   

5.
刘宁 《青年记者》2017,(26):22-23
记者主要是从事新闻采集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采访,采访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通常情况下记者都是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主要通过报道和披露社会事件,让公众有知情权,有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中侵犯他人或者公众权利的事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受到威胁甚至伤害,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建议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让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调查,消除他们可能遭受侵害的顾忌和担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只要社会达成这样的共识:保护记者的权利就是保护公众自身利益,维护社会正义。那么,保护记者权利就有了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新闻在线’记者被打了!"这消息一下在广西电视台内部炸开了锅。近些年,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被威胁、殴打、通缉,甚至被追杀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但当类似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同事身上时,其震撼程度还是非同一般。"新闻在线"是广西电视台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记者接到报料称:玉林某房地产项目存在违规行为,业主和开发商的  相似文献   

7.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专业角度而言,权利的来源决定权利保护的依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记者遇到人身伤害怎么办?记者尤其是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官司"等法律纠纷,请听一位专业律师的意见与思考。说到记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人们一般认为,还没有一部成文法对此作专门规定。实践中,不时发生记者采访报道受到阻挠,被毁坏采访器材,被打,被抓,甚至被通缉,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现象,新闻单位因刊登批评报道文章而当被告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以致新闻工作者常常发出"谁来保护记者权利"的感叹。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新闻法,因而针对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和权利保护问题还没有新闻法意义上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保护规定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在法律上没有依据。事实上,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司法解释和相关行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责权利角度论述了媒体责任、权利与规范之间的一般关系。认为职业规范是由职业责任与权利共同决定的,职业责任与职业权利是促使媒体伦理规范形成和发展一个必然的、永恒的基础和动力。本文认为“完成责任必须用好权利,正确地使用权利是第一位的责任”。具体来说,职业权利=职业权力+职业利益。因此,针对媒体权力部分的规范是为了防止媒体职业权力的异化,对媒体利益的规范是用以保证媒体及记者收益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利益平衡是现代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精神,也是著作权制度设计和著作权法修改的指南.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著作权法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传播者权),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公众的合理使用权利),在具体内容中专门规定了"著作权人及其权利"(其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17项人身权和财产权),"权利的限制"(其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12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属合理使用),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著作权法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解决相互交织的著作权人利益、传播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之间的冲突,维持这些冲突利益的大体平衡.  相似文献   

11.
基本概念界定 记者特权(The Reporter's Privilege)有很多不同翻译或相近似之名称,如记者拒证权、记者豁免权、保护消息来源权、记者作证特权、记者拒绝作证权等.传统上,美国普通法赋予律师和当事人、夫妻、牧师与忏悔者、医生与病人之间免于强制作证的权利,虽然有很多例外情形,但这一权利仍有法律保护,起初记者特权并不包含在其中.今天,主张新闻记者特权的规则已经通过数百个判例中的法律解释被很好地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和记者的采访权.从形式上分为显性采访权和隐性采访权。由于隐性采访权的实现常常采取隐瞒身份、意图引诱、偷拍偷听的方式方法进行采访。又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制,往往引起侵权和法律纠纷,为了保护新闻媒体及其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双方的权利,从理论上理清隐性采访的权利限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2,(13):8
近期又有记者因采访被打事件发生,表明记者权利保护的现状依然让人难以乐观,也表明不从理论上源头上弄清记者的职务权利,是很难在实践层面对记者的权利进行有效保护的。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权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记者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另一部分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所享有的权利.在这种权利结构中,前者是基本权利,后者为职业权利,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的.人身权是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记者自然应当享有.如果记者不享有人身权利,则其职业权利将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实现.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人身权利最容易、最经常地被人侵害,而且记者的人身权较之一般公民的人身权有其特殊性.因此,对记者的人身权进行探讨,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传媒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如版权相关权利的保护、网络传播的版权保护等,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下面,笔者仅就报纸传媒的知识产权侵权防范及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报纸传媒对知识产权侵权的防范?报纸传媒在传播新闻信息时,首先应该加强自律,做好对知识产权侵权的防范工作,以免引来知识产权的纠纷和诉讼,损害报纸传媒的利益,影响报纸传媒的形象。具体说来,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杜绝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式的新闻作品。目前,有的记者为了完成工作量或为了多赚点儿稿费,足不出户,手指在电脑键盘上轻轻敲打,鼠标在网页上轻轻  相似文献   

16.
最早设立出版者权的英联邦国家的版权法,以保护图书出版者在制作版本上的投资为目标.随着制版技术的发展,该权利的效力经历了从扩张到式微的转变.以保护出版者在制版上的投资为逻辑起点,出版者权应为图书、报刊出版者专有复制、发行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版本的权利.进入21世纪,媒介融合纵深发展,新闻产品成为出版者与市场竞争主体利益争夺的焦点,欧陆国家因此设立了保护新闻产品的报刊出版者权.由于我国暂不存在该类利益纠纷,且没有有效的立法例可资借鉴,故暂不设立报刊出版者权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8.
张帆  卫学莉 《出版广角》2016,(14):67-69
时事新闻具有不受版权法保护的合理性与受到保护的正当性,解决新闻版权问题要坚持利益平衡的原则.目前,我国新闻版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时事新闻的界定不明、对新闻媒体权利的弱保护和部分规则相互抵触等.新闻版权立法创新的举措有:明晰并且细化法律规定、赋予媒体优先传播权、对新闻开展分类保护以及建立新闻使用付酬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何荣华 《编辑之友》2010,(10):96-98
一供著作权权利限制与利益平衡理论简介 (一)著作权权利限制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权利限制包括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权能限制和范围限制4种,它是在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平衡作品创作者、作品使用者、作品传播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限制.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艺法律保护的相关概念、立场、对象、范围和目的等问题,需要以理性的立场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才能得到有效的论证和辨析。民间文艺法律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集体的权利和利益,这就决定了民间文艺法律保护不能只有公法而没有私法,而且民间文艺的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应该各司其职、各有目的,不能相互混淆和彼此取代。简言之,私法主要保护的是民间文艺主体的权利和利益,而公法主要保护的是民间文艺本身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同时防止公权力的失职及其对私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