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任何知觉场都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被感知的区域称为"图形",被忽略的部分称为"背景",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探究。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探讨图形-背景之间的基本关系对经典诗词意境的形成以及读者在理解诗词意境焦点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对双关语的研究多是从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解释了认知的突显心理机制,认知主体不同、角度不同、从背景中被激活的图形也不同。文章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拓展了对双关语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角度阐释了“前景化”与“突出”、“偏离”等概念的区别。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着重探讨前景化与图形/背景的关系,本文认为图形/背景是反映突显、感知前景化的主要心理运作机制,是前景化的认知基础,希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体学和认知诗学的一些术语概念,提高语言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5.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笔者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存现构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图形—背景理论下两种语言的相似点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入手,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并将其运用于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中。从荒原的描写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分别从“图形”与“背景”两个侧面讨论了两者间的相互呼应关系。通过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分析了读者的认知形成,从而深化读者对文本与作者意识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7.
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为汉语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认知依据,图形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突显原则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背景理论重点分析了三类比较特殊的歇后语,并指出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形成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阐释不同的语言现象。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分别从简单句和复合句两个方面并结合实例分析,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培养较强的的文体翻译思维能力是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在《笔译》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首先对文体的概念以及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译》课程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原文理解阶段文体意识的培养以及译文表达阶段文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冯智娇 《海外英语》2012,(1):136-137,139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了解文体学基本概念,分析文体学与修辞学、文学批评的关系,阐述其发展阶段与流派,就能清楚地知道文体学在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强调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刘芳 《海外英语》2012,(12):250-251
文体学的任务在于观察和描述若干种主要文体的语言特点。该文以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作为分析对象,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演讲所表达的内容和在恰当的场合进行演讲。  相似文献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美国伟大的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近年来受到文学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基于语料库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借助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收集和统计小说相关数据,从词汇、词组、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分析小说的文体特征,深入了解作家的文体风格。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不但解释了语言学形式与小说主题及美学效果的关系,也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知识,从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总是体现了主体的人性内涵。从知识的接受过程来看,没有主体的理解、体验、内化,被赋予自身的人性内涵,转化为接受者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本身也就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本质通过人的感性活动表现出来,人与对象的感性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就是知识的全部内容。从内容来看,知识包含人与对象之间的认知内容、人对对象的情感内容以及人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行为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知"、"情"、"意"。知识的人性教育价值就表现为对人本身的"知"、"情"、"意"的发展价值。但是,"知"、"情"、"意"总是通过人的相互作用的活动,融合在知识形式中,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英语文体学分析、研究和调查英语体裁的语言特点,着重提出每个文体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分析英语文体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语音、词汇选择、句型选择、修辞手法以及篇章结构。文章选择布什总统发表公众演讲作为例子来研究其语言特点(如词汇及句型选择),旨在使英语学习者了解演说者演讲词的文体特点,并且懂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运用不同的文体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来研究英文商务合同的文体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功能文体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合同语言的语域特征和英文商务合同在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字位层的特征。语义层分析了语义和语义结构特征。语法特征主要包括句子的过程类型、基本句式、语态、名词化结构和条件句式的运用。词汇特征有正式词、专业词、古体词和并列词的运用。字位层主要体现在大小写和条款内容的排列上。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学习中,我国学生因缺乏识别不同英语文体的能力而造成语域误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要提高他们正确选择语域,使用得体英语的能力,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文体学知识。本文首先从文体学的范畴入手,讨论了文体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进而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四个方面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体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