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官员在媒介中的形象呈现,不仅关系到政府形象塑造和现代行政机制的有效运行,也关系到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媒介对政府官员"雷人雷语"报道的定量分析,意在反思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塑造与媒介素养的修得问题,也为媒介度量自身道德评判优位意识以及话语权的适当使用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舆论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犹如空气和水一样渗透进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它掌握着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权,自然而然,政府官员的政治和公共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媒的影响.由此,官员的形象与大众传媒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政府官员媒介形象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齐美煜 《新闻世界》2013,(7):307-308
【摘要】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反映了政府形象。政府形象也包括政府官员形象。一个亲民、爱民的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廉洁、奉公、守法的政府官员。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分析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的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在塑造政府形象的同时将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4.
白灵芝 《新闻世界》2012,(6):259-260
信息传播随着媒体的发展变得更加便捷,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微博、博客等正成为人们热衷的信息获知方式。本文探讨了当前构建大学生心目中政府形象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政府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组织结构等方面展开融合,开放性与互动性成为今日媒介环境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以来,传统媒体与政府的"权威发布"被重新定义,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屡屡成为网民的话题和关注点。随着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增强、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不仅局限于认识和评价官员形象,更存在对其进行消解和重构的可能,融媒体时代的政府官员形象建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政府官员个人微博不断涌现,构建了政府官员与公众直接交流对话的新平台,但是政府官员微博是否真正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社会效果也受到争议和质疑.本研究基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对三个较为典型的政府官员的个人微博进行考察,分析政府官员个人微博在传播定位、传播内容、互动性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探讨作为一种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新渠道,政府官员个人微博的具体功能何在,回答它能否有助于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对政府形象、政策传播是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等问题,并尝试对这种新的官民沟通方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当下微博骤兴的背景下,以新浪微博为研究个案,以首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分析他们使用新浪微博的目的与习惯入手,重点探讨微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微博使用习惯的因素是多重的;大学生对微博上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相异;大学生群体中鲜有通过微博与政府官员、人大代表等的政治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或兴趣的事物或现象。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突然发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传媒作为政府和受众的联系纽带 ,怎样处理突发事件的传播是关系到国家、政府在国际上、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的大问题。反思我国政府和民众在SARS危机考验中的作为和表现 ,对我们探讨处理突发事件有相当大的裨益。一、在SARS危机中 ,我国政府与传媒的表现与作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 ,政府是信息的持有者和社会稳定的指挥者 ,大…  相似文献   

9.
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现状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作者在重庆、天津、太原等城市所作的"政府官员媒介素养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认知和使用进行初步描述,重点关注其在媒介与政府工作和突发事件媒体应对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并对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的途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靖婷 《青年记者》2017,(23):51-52
因为特殊的政治身份和传统的政治生态,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形成了一种“严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刻板形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的普及推广,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开始重视媒介形象的塑造.一大批“网红干部”通过网络与民众沟通,了解民情民意.他们的网络言行获得了民众的关注和好评,媒介形象越来越亲民、正面.  相似文献   

11.
党政领导事无巨细,公务繁忙,较少关注网络事项。从近年来官员网络问政的情况及表现看,官方网上的处理事项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的判断和把握形势,所以并没有上升到组织系统的操作水平。网络要求政府通过这个角度看,网络问政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示范如何更好的处理党政事务以及规范党的各级领导人。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问政与政府形象传播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网络问政的发展以及政府形象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是一种印象管理的动态过程,政府呈现出何种印象、如何建构印象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的感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力。由此,印象管理可被视为提升政府的社会适应性,建立、维持或修复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积极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袁仲伟 《新闻世界》2010,(9):155-156
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网络流言与政府形象的互动过程,认为网络流言的传播降低和破坏了政府形象,而这与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一贯形象是相吻合的。因而,地方政府形象提升已经成为势所必然,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有效了解公众舆情和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成为政府应对网络流言的必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田羽  吕屏 《新闻世界》2011,(7):106-107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发生的工程车压死原村委会主任钱云会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该事件演变成一起影响全国的舆论事件。本文从"乐清事件"的舆论本质、网络时代舆论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乐清事件"的舆情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探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府行为 对政府行为的解释=政府形象传播"这一框架,优化与完善政府形象,一是政府通过调整和修正自身行为,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和绩效,进一步加固、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已有的良好形象;二是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大众传媒,强化对社会公众的有效信息传播,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在公众中建构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6.
刘晗 《新闻前哨》2004,(7):16-17
楚天金报精心策划的“社区对活”活动陆续推出后,引起了政府、媒体、群众的高度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拉近了政府官员与群众间的距离。通过“对话”,政府官员能真正了解群众实际,直面群众的疾苦,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而群众也能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这样一来,政府官员与群众间就形成了一种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了媒体与政  相似文献   

17.
政府官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是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700名处级以上干部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媒介认知、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和媒介环境适应等四个方面,对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发现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存在表面化、概念化的倾向,认为加强理论学习与重视实践经验双管齐下的方式与途径是提高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眉睫之举。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问题"建构的新疆区域形象,是扭曲的负面的新疆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客观的新疆政治形象是新疆电视台的责任.新疆电视台的《新疆新闻联播》通过对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报道来建构政府形象,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报道来展示民众对政府政策及行为的满意与拥护,建构了一个执政为民、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9.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环境由此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政府要塑造和保持负责、诚信、务实、亲民的外在形象不仅需要面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置,更要及时利用新媒体应对事件引发的相关舆论。本文从政府信息披露、事件处理、舆论应对等方面对河南永城发生的两起典型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对比后发现,社会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官员应对媒体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及利用能力,凸显出提升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必要,同时就如何提升官员媒介素养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曹劲松 《当代传播》2007,(6):139-141
随着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政府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已日益成为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热点.近几年来,大众传媒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变化,政府如何在变化了的媒介环境中正确引导舆论、改进工作、树立形象,不仅是新闻与传播学界、传媒业界所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不少政府组织和官员为之进行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