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重新思考“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的关系对于我们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活动不无裨益。它要求我们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艺术感受的能力,更多更有效地参与艺术实践,不断钻研创作技巧,更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外在于主体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在创作一幅特定的艺术作品之前一定要有特定构想,做到“意在笔先”,有的放矢,在创作过程中将“心中之竹”通过手中的笔、墨、技巧化为“手中之竹”,心手相应;同时,又要不局限于这一创作构想,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不断发展、超越作者的创作初衷,有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艺术创作的材质加以利用,甚至将创作时间和环境、展览时间和环境,与观众的互动等因素考虑进去,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偶发性”因素,有利于扩大我们的视界,使艺术自由化、民主化,达到“趣在法外”的化境。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人文性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是隐性的,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艺术教育远离人文,必然导致品味的降低,更会成为无源之水。本文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习艺愈勤,修养愈远”的流弊,然后再从理论的高度论述了艺术教育中人文性的意义、流行艺术现象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说明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中艺术教育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科大教育改革的设想中,已提出在部分系和专业中试行新的教学体制改革,将校内现有的学士、硕士、博士的分阶段5—3—3学年制,改革成为4—2—3一贯制,以便深入地贯彻“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下面我们将试谈这个模式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4.
在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中,“工作坊”的设置是其教育的又一特色。瑞吉欧的工作坊是一个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环境,里面配备有丰富多样的材料、工具,同时又拥有专业能力的人士———驻校艺术教师进行指导。然而这个“工作坊”又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活动室”,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幼儿可以更自由地利用各种可用的材料自主地学习、工作,也可以更充分地展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个空间环境的功能更多,幼儿的主动性更为突出。所以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①具体来讲,“工作坊”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5.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是以学生好学为目的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也有“生本”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实质上就来源于“人本化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音乐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革理念,就是要将我们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乐本化”教育思想,转变到促进人发展的“人本化”教育思想上来。要完成这个转变,需要我们真正地理解“人本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并掌握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学科教学方法和策略。“生本音乐课堂”就是“人本化音乐教育”的具体体现。对音乐教师来说,我们不仅需要认识一般意义上的“生本课堂”,更要立足音乐,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去把握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催生了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革命,为当代艺术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既体现为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也凸显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数字化这个角度出发,提出“无纸化教学”的构想,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工具来不断改革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手段、形式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与设计教育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正>1.背景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实践,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需要艺术,培养人的教育更需要艺术。在艺术教育地位日渐恢复的今日,我们已经努力克服了改革初期的"两大顽症",即艺术教育非艺术化和艺术教育专业化问题[1]。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成长环境予以更多关注和体察,如何更巧妙、更具前瞻性地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实际教学工作中,是我们所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生活世界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克服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但什么是“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是机械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中吗?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话题,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9.
幼儿艺术教育的本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蕾 《早期教育》2002,(7):16-17
审视幼儿园艺术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辛辛苦苦地教,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学,加上家长的业余陪练与督导,两三年“教育”下来,孩子们童稚得令许多大师自叹不如的表现能力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幼儿甚至在小小的心灵里刻下对艺术活动的“敬畏”。一小部分能跟上老师“标准”要求的孩子,则脸上带着成人提醒出来的“笑容”,唱着、跳着大人们觉得好看好听,而他们自己无从体验和理解的歌舞……久而久之,即使是这部分具有艺术天赋的儿童也会被机械的训练磨光兴趣而逃离艺术,最后只剩下极少数在家长及升学制度(如“特长生”在中考和高考中可以加分等规定)的威逼利诱下苦苦挣扎的“小艺人们”坚守着“艺术教育”的阵地。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初衷吗?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往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混淆了幼儿艺术活动和成人艺术活动的区别;混淆了幼儿艺术教育和艺术专才教育的区别,而将以实现美育目标为主要任务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与以训练某些专门技艺的艺术训练混为一谈。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以往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病;努力转变观念,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途径,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全面与深入,如何对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效益在不断深化与优化中有所发展与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目前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所能解释或解决的,因此增加用“知识+艺术”为核心而构成一种更全面、完整也更和谐的创新型教育,即“心智美育”,将是新时期特别是课程改革中的一大基本课题。其中,教学艺术又将成为心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随着教学创新的日益凸现,以“语文教学艺术”为核心的心智美育型语文教学,已经不可回避地成为现在乃至今后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初始美术教学中素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采取哪些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我们把握好“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让充满爱的教育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最充分发挥,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和兴趣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孩子们在欢愉中获得真知,让我们的美术教学变得更艺术、更完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苏南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艺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滞后是阻碍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最根本原因。 在美术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否定  相似文献   

1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师在培养人时,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慢来。这个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学生收获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耐心等待,在等待中发现“柳暗花明”,在等待中聆听真知灼见,在等待中发现“理想学生”。但是在课堂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或同答得不够标准时,往往会急于让学生坐下,让下一个学生来吲答。笔者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适时地等待、引导学生,或许,他们的回答会更精彩。如何让课堂中的提问更有效呢?笔者有以下看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郭元祥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解释教育的“慢”时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其实,在我们教育的故事里,细节同样是上帝,它会引领我们去更用心地发现,更专心地思考,更细心地行动。以下就是笔者从自己的教育视线里发掘的“情景”片段,或许,这就是细节,这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15.
“减负增效”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植根于各项活动中。我们现在应殚精竭虑去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因为心理负担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而“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语)教育是艺术,心理上的减负与保健更要讲究艺术。“艺术起于至微”(列夫·托尔斯泰语)。心理负担源头杂多、表现微妙,因此,心理上的减负要着力于“至微”处。  相似文献   

16.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虽然他的“活教育”理论曾一度遭到简单的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发现其中国化新教育探索的独特创造。当回眸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教育构想时,我们不能不记住陈鹤琴为之终生探索的“活教育”之活精神。科学地评价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评述苏联解体前夕教育的“人文化”构想王义高在解体前夕的苏联多元教育思潮中,“人文化”是伴随“人道化”的一个响亮口号,但各派的理解和构想不一。一、“民主派”的“人文化”构想首先,“民主派”之所以提出教育的“人文化”,其出发点源于两个判断:一是言过其实地...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正在持续变动中发展,校外艺术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自2000年以来,我们一直进行着校外艺术教育改革的行动探究。回顾这段研究历程,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校外艺术教育的“三新”问题:即校外艺术教育的新观念、新形式与新模式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把研究重点转向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注重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观念上更加注意研究教育对象本身,使其个性充分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变单一培训为复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确立,正是对校外艺术教育新观念的回应。反映的正是我们研究的立意:要适应时代发展,为培养复合人才而努力。国家级子课题“中小幼艺术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在市级课题“使青少年宫成为中小学科技艺术指导中心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了青少年宫要发展成为中小学艺术指导中心、展示中心、交流中心、示范中心。这一课题的开展,使我们开展校外艺术教育有了更明晰和更高的目标: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研究意义本课题旨在创新研究艺术教育的新观念、新形式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体验“Z+Z智能教育平台”的奇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刚进入新课程改革,“Z Z智能教育平台”也随我们一同走进了数学课堂。这个教育平台的应用将过去沉闷、生硬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将学术形态的数学动起来,将结果性的数学求证演绎为生成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自觉地走进数学王国。这是一个奇迹!我想,这个奇迹的出现,就源于“Z Z智能教育平台”的人本思想,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心理测试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从两千多年前“考试”一词的出现,经历了多少次的变化,直到今天的考试制度的建立。今天的考试制度,就以有代表性的高等学校入学资格考试而论,当然不能认为是尽善尽美的,但它却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专业人才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任,并且也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中。考试是工具、是方法,工具是无可指责的,关键在于怎样用它。我们希望它能发挥更积极更广泛的作用,提出了在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增加心理测验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