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孟棨《本事诗》提出"诗史"一说,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演绎,并逐渐形成了新的"诗史"说。随着"诗史"说的风行,宋人重新阐释了杜诗中的"史性"成分,同时杜甫、杜诗的角色认知逐渐向史家、史作转移。而这一变化深深影响了"以史释诗"笺注方式在杜诗解读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原因  杨春林 《大理文化》2012,(8):107-112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很多诗篇表达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自己的经历和感怀,真切且有诗意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诗史”说在后世的诗论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明代的杨慎从诗歌主情与诗贵含蓄以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较为完备、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如果“以诗证史”方法不是方法论上的绝对谬误,那么魏源的诗就是鸦片战争前后历史最好的证明。魏源的坎坷人生,改革思想与无才补天的怨望,与诗言忠的古老传统一拍即合。出世入世的龃龉不安,使他和古代士大夫文人如出一辙地走完了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4.
从钱谦益到陈寅恪:古典诗歌解释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来受到当代人注目的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方法,关联到从清初到现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古典诗歌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萌芽于宋代的杜诗解释学,在中国学批评中,则属于“情志批评”。  相似文献   

5.
翻检杜诗,见一首以诗代简的诗信,用大白话实说日常生活,简直是一篇唐代朝官生活的特写,甚有趣味,是正儿八经史书上读不到的。当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入朝为官。信是邀诗友毕四曜来喝酒,大意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北宋的苏东坡 ,是以诗、词、书、画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载入我国文化史册的。他的作品多富于哲理性 ,这从他的两首绝句《琴诗》和《题西林壁》就可窥见一斑 :《琴诗》是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西林壁》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琴诗》是说弹琴要有琴 ,还要有具备弹奏技巧和音乐素养的弹奏者 ,缺一不可。其概括意义在于阐明一切创造 ,都是主客观交融而成的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云萦雾绕、岭重峰叠的景象。其概括意义在于指出研究问…  相似文献   

7.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文艺思想,后人多叙引其“知言养气”说、“以意逆志”说与“知人论世”说,而少有涉及“夜气”说者。有之,在诗论中,首见于晚清“同光体”诗派巨子陈三立。  相似文献   

9.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0.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1.
张爽 《华夏文化》2016,(1):43-46
正身为诗圣的杜甫,其诗也被誉为诗史,杜诗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从宋代开始便有研究杜甫的传统,因此才会有"杜诗千注"这一说法。各代文人都喜欢在杜甫人生中找到一些相通的自身感受,或悲或喜。但面对杜甫所具有的特殊历史集大成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必须跟随他一生漂泊悲苦的足迹,对其生命历程不断发现和诠释出新的含义,才能做到知人论事,进一步取得心灵共鸣。一、开元盛世,少年豪迈壮游齐赵  相似文献   

12.
冬泳俱乐部在罗道庄水域举行纪念“三八节”冬泳表演时,我再次见到贝丽诗女士。首次认识贝丽诗,是1998年7月在后海“黎明”冬泳队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32周年”的游泳集会上。俱乐部女子冬泳队也参加了这场纪念活动,法国友人贝丽诗是其中一员。贝丽诗50多岁,很随和,用汉语与她交流很容易沟通。她是一位教师,在法国教英语,同时还会好几种语言。贝丽诗的家住在巴黎市政厅对面的塞纳河小岛上,小岛周围一派怡人的水乡风光,上下小岛需小船摆渡。她说:“我第一次在河里游泳纯属偶然。那个冬天,我一不小心从船上掉入水坚持冬泳的贝丽诗。我月俱:中…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时期,《诗经》很少被称作《诗经》,当然,我们在《礼记.经解》、《庄子.天运》等中发现渐渐有了变化;当时称作《诗》,或《诗三百》。除过六首笙诗,共三百零五首。这三百多首诗的编辑整理,还是一个难以索解的问题,但大体上人们认为和鲁国的乐师有些关系。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图像中寻找对于人类社会制度的形成、更替及其种种真相的理解的努力,如果不是比献研究的工作更重要的话,至少不会是不重要的。“图像作为历史献”的合法性早在18世纪中后期就开始被历史学家所接受,20世纪的人科学研究们对于“历史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历史”的重视程度更是有增无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是方豪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集 ,也是他研究天主教史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中国天主教史上有关人物作为叙述中心 ,以人为经 ,以事为纬 ,史以人类 ,人以史传 ,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教会的活动情形 ,实为一部中国天主教史。首先 ,方著虽为列传 ,实重“史”字。无论是从书名、选材到整部书的结构安排 ,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在序言中 ,方豪对其书名有一解释 :“我之所以取名《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而不取名《中国天主教人物传》 ,可见我重在‘史’字。”从全书来看 ,书中所列人物 ,以记其成就…  相似文献   

17.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18.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常说:“我虽是一军人,素昔好文艺。”他一生中共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出版的诗集就有十余册。抗战期间,在重庆生活的几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仅1939年就写诗歌一百四十多首。这些诗作,亦诗亦史,亦诗亦志。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怎样想,就怎样写;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所作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把他叫做“丘八”诗。时至今日,人们谈起冯玉祥的“丘八”诗,依然津津乐道,读其诗,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从诗中可窥见旧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革命的历史风云。这一时期,冯玉祥的诗作多以…  相似文献   

20.
李金坤 《寻根》2002,(5):53-57
据初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的“马”字,《风》诗有18次,《雅》诗有18次,《颂》诗有12次,总计48次。至于带有“马”字偏旁部首而分别表示马之性别、年龄、大小、优劣、颜色等有关的专有名词,那就更多了。《诗经》中对马的种类、马的装束、马的本领、马的作用(尤其是军事作用)等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本就此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