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吕彬江  王昕 《教育探索》2001,(11):95-95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由法律和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作有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婚姻法存在不足和缺憾的原因是在立法上未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单行法律与法典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大众化与专业化、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等关系,并逐一浅析。主张民族传统应予继承,内容和体制应有创新,着眼于法典化和世界法治潮流,兼顾大众化和专业化,并将法治与德治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5.
张娟 《双语学习》2007,(10M):131-132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出发,试图把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真正统一起来,认为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缺陷要求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法治国家所依赖的法律是有道德意蕴的良法,所依赖的人是有德、有羞耻的公民。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律都是有效的社会调控治理手段,在当前要深入地理解和贯彻执行江泽民总书记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德治的软约束与法治的国家强制力两者跨度较大,往往出现很多无视道德谴责,而又达不到法律惩戒适用条件的诸多现象。纪律规章制度好弥补了道德与法律之间调控不力的空隙。并且通过纪律规章制度的规定和惩戒作用,可以有效地使某些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尤其是职务犯罪,从而通过其一定强制的制裁教育,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些人轻视道德而看重法律,然而历史照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道德是法治的价值支点。立法、执法、守法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同样,道德建设也离不开法治的建设与支持,法律既以目的性的角色支持着道德建设,还以工具性角色支持着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它是人类社会治国经验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二者地位,物质制约性,以人为本,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制精神,道德与法律调整范围等矛盾。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3.
法治取“德治”而代之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道德地位的历史嬗变,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可有可无。在法治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道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道德反映和调节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点,道德作用的特有方式和范围,以及道德作为法律的价值基础和法治的实现条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态度,不仅会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失范和无序,而且也会侵蚀在人们心目中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的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信念,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法律素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治精神,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遵纪守法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促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崇尚者、遵守者以及捍卫者。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18.
论法律与道德的功能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与道德各自都有独特的对社会秩序的贡献能力,但也都存在着不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为优缺点.法律功能的发挥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功能的发挥需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律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可由道德来克服,道德的局限一定程度上也可由法律来克服.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将是一种僵化的、低效率的治理体系,而没有以法治作为其基础的德治必将最终走向人治.只有法治和德治互为基础、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治理体系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确立依法治国后又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客观的,因为,一个法治化的社会必须是有道德的社会,法治需要道德的支持,任何片面强调“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将“德治”与“法治”融为一体综合为治才是适合我国的最佳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严谨性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体现之一。美国著名法学家凯尔森曾说:"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法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法律文本的严谨性非常重要。法律知识的特点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法律知识在语言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都非常严谨。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规则与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笔者听取部分教师的公开课后发现,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