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搞好讲读教学是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来信来稿就讲读教学问题发表了意见,介绍了经验,现择要综述如下。一、正确处理讲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思想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工具课。而语言文字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逐步领会其思想内容。根据语文学习的这个特点和规律,我们既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政文课”,也不要忽视思想教育,而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双基”教学。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正确处理文道关系,发挥教材优势,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统一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原则”。元朝人郝经说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话精辟地阐述了“文”与“道”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形式。课文就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这是从教材本身看。再从教学方面看,语文教学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的内容。学  相似文献   

4.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师范学校的崇高职责就是培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小学教师。为实现这个目标,在具体的文选教学中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那么何谓“文”,何谓“道”呢?我们把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称为“文”,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称为“道”。文道统一就是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所以文选教学在侧重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时,要从表达形式入手,不能脱离表达形式,抽出几条思想来分析;在侧重分析文章的表达形式时,也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讲语言如何美,结构如何好。事实上一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同志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我们搞讲读教学,无外乎是搞字词句篇的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字词句篇是文章的表现形式,是语言的外壳;教学中必须抓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思想内容、思想感情和思想方法的联系。所谓思想内容、思想感情,指的是文章的灵  相似文献   

6.
“文道统一”原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原则。这里的“文”指的是文章的语言形式,“道’相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是从古代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它们包含的内容和古代已有所不同。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语文教育,包括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道”,指的是思想教育,包括:热爱祖国语言7文字的教育,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教育,热爱科学文化的教育,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高尚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教育电视《写作与作文评改》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作文评改”这一编中的第一章第二节。作文评改的原则包括批改作文和评讲作文所应遵循的原则。作文评改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四项。 (一)文道统一的原则文道关系是我国古代文章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文”,通常是指文章,但往往也指文章的表达形式,主要是指语言文字;“道”,古代指圣贤之道,即儒家们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则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浅议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包世秀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倡导“文道合一”,所谓道,就是道理,这是文章的灵魂,文是道的载体,无文则无以载道,而无道则不能为文。“道”就是思想内容,“文”就是语言文字训练,二者合一。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将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  相似文献   

9.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早已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可见,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小语教学,也要在“授业解惑”时进行“传道”。一、披文入境,动之以情叶老教导我们:“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进而吸收字词句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弱化语文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文教学原则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原则是对语文教学固有规律的认训和概括,它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究竟有哪些基本原则,鞭名称和数目还没统一意见。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下面拟从素质教育的要义出发,对其中四条语文教学原则作进一步的审视,以期加强贯彻这些原则时的针对性。一、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条原则习惯上称为文道统一。“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指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与思人容的关系而言的,批发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来,即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这条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能在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工作中正确使用;同时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树立正确的观点,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为此,语文教学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结合。一、文与道结合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统一体。思想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由思想内容来驾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言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讲读,使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等方而受到陶冶。所以,语文教…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大家讨论到“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重“道”,着重加强致治思想教育。有人主张语文数学要重“文”,着重加强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文”“道”并重。主张“文”“道”并重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以道带文”,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语文的教育,实际上是倾向于重“道”;一种是说“因文见道”,通过语文教育来达到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则倾  相似文献   

15.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理论,历来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脱离了“道”,就是语文外壳脱离了思想实体。因此,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文”是形式,是手段,“道”则是内容,是本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所谓“道”的具体内容在今天来看是极其丰富的.诸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即做到:因文解道,因道语文,文道统一.如何把解文和传道统一起来呢?我以为主要应着眼于认识的自觉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实施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语教学要走出误区误区一,文、道神离。当前农村小语教学,一般都淡化思想教育,有的干脆将其割舍。误区二,语、文分家。现象一,受“应试教育”影响,中高年级讲读课,一般只讲课文中有关字、词、句知识和课文内容,不讲文章的写作技巧。现象二,无视小学生作文思...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讲清文道关系,让学生因文悟道 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着文章的表现形式,文章的表现形式必须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这是人们熟知的一般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向学生讲清文道关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串讲     
人们随着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愈来愈明确,自然就更加要求把文章中本来就统一的“文”和“道”在教学中也真正统一起来,要求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要求加强教学的思想性,从而保证教学实效;因此串讲就被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成了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