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X证书制度”有助于推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在“1+X证书”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遵循“厚基础、宽岗位、活技能”的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即综合素质课程模块+语言技能课程模块+若干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融合,能够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和发展为依据,构建中职物流专业"职业基础平台+岗位群模块"课程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分段完成"登上基础平台,培养岗位能力,深化熟练程度",让学生先接受基础教育,然后自主选择岗位模块接受专业教育."职业基础平台+岗位群模块"课程模式要顺利实施,还必须从教材、师资、制度方面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所面对的新型技能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问题,人才培养要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第一要务,以学生为中心,以落实“三全育人”为主线,对接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产业定向与技术定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两统一”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施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群内协同”以及专业群与外部企业和行业之间的“群外协同”,通过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适应物联网产业链优化提升和企业技术升级,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物联网技术技能人才为落脚点,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行业应用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按照"职业基础必修+专业先导选修"平台课构建模式,系统改革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平台课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建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对接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群建设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通过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岗位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就业岗位范围,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化工装备技术品牌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方式与内容等进行论述,为完成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理清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根据北京市及怀柔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状况,发现其专业设置与本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应积极打造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旅游特色专业群、舞台影视技术专业群,拓展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专业群,同时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更新和改造力度.  相似文献   

7.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通过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从岗位群的整体需求出发,结合岗位群中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设立岗位系列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势。基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岗位群课程可划分为职业平台课、岗位技术技能课、岗位综合实训课三类,三类课程群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及专业群课程分析基础。本文以装饰专业群为例,阐述"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平台+模块"能有效整合专业群资源,把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软技能要求融合、融通,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职业大规模交叉融合,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更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高职院校需要以专业群为单位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依托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重新规划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群内各专业及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按照"基础通用、专业平台、发展导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申海进 《职教通讯》2017,(36):13-16
基于产业调研,确定药学专业群对应的典型职业岗位群。围绕岗位应用能力,优化重组"共享+专有"的专业群课程,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新的专业群课程结构有效促进了专业间的协调融通,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要的契合度,适应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群,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的无缝时接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递进式安排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同时,构建能充分体现"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操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营销专业群整合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互联网金融、会计、网络营销等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契合福建省财经商贸产业行业需求的、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课赛融合、‘1+X’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互联网营销专业群致力于打造复合实训平台,将岗位实训、通用素养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充分融通、彼此促进,同时建立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专业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翻译能力、技术工具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以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要能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翻译产业集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顺利实现择业、从业、转岗甚至转业。基于此,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已成为必要的、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近两年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顶岗实习实践过程,通过大量企业走访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职业能力和顶岗实习岗位需求中的偏差,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顶岗实习中相关核心问题的定位,提出了在新的行业需求变化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显得更为重要。以德宏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岗位认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良好衔接。  相似文献   

17.
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对接中国(泰州)医药城,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从系统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一体化教学平台、构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实施"三教"改革等方面,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品牌专业为核心,按照学院办学定位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专业群建设,构建“公共课平台+专业群平台+岗位群平台+岗位方向平台+职业拓展平台”的专业群课程设置框架模式,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体现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形成以核心专业为主、教学资源共享、专业方向明确但又联系紧密的专业群,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招生时不细分专业即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入校后实行二次专业选择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理性选择。"专业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以大类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核心+方向"适应性模块化系列课程体系。其中,"核心"模块是保证专业大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职业发展的共性要求;"方向"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专业个性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园区是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高职院校融入产业、根植园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提升企业群、产业区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供给的现状,阐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入困境基础上,基于深度融入产业园的“三融两生两进”办学模式,“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模式,适应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探索适应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以期培养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