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勇  夏青 《武当》2023,(10):82-84
借助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体系,分析当前武术拳种在继承中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存在路径不畅、内容缩减、扭曲传播的现象。探索河北传统武术拳种传承路径应加大武术教育改革,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加强武术拳种保护,拓宽传统武术传承路径;借助互联网技术,树立传统武术拳种正确形象。  相似文献   

2.
“流动的现代性”在促进文化跨国交流的同时,亦对他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传承步履维艰.集中表现为:现代性消解了传统武术所依附的生态环境;多元健身文化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武术日益边缘化;学校武术教育的误读使得传统武术失去了本真;娱乐时代的兴起改写了传统武术的既定形象.树立国学意识、拳种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大师意识和品牌意识,将有利于化解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要求其履行一定的责任。结合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现状,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责任担当的困境及破解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存在问题、功能价值动员程度不足和武术精神实现路径与自觉实践不足是传统武术在实现"中国梦"中责任担当的主要困境;主要成因是对传统武术的属性定位狭隘、文化地位定位不合理、功能价值动员失衡和传播策略错位。提出传承内涵与创新实践路径并举、将传统武术落实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和行政引导与拳种自主规划相结合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范海彪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120-122,1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师徒制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授者要经过严格择徒,举行拜师仪式,其传承过程主要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些拳种有用文字记载的拳谱.师徒制传承方式促进了各拳种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同时,也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许多拳种失传.  相似文献   

6.
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承裂隙。从传承人“代际滞差”视角切入,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口述史和主题分析等方法,历时性与共时性兼顾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习武、练武、传武的经历。研究发现,习武者在拜师初期形成的个体、群体与价值认同是传统武术代际传续的基础,而当社会转型导致传承人出现脱域问题后,不同代际传承人的传承观念和传承行为随之弱化,在坚守传统与现代转型、个体追求与门户轨则、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层面出现代际间与代际内的双重裂隙。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文化主体—行动者”的嵌套型滞差影响下,可以从“以考促传”“保持文化反哺”“激发知行效能”等角度弥合代际传承裂隙。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是实现传统武术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得标准者得天下,在现代社会,标准化已成为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历史久远;从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的视角看,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主要面临各拳种的流派众多、技术风格不够统一、技术具有模糊性和内容繁杂等问题;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必须满足当下有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权威古谱和文通武备的权威人士两个条件,以及简洁性、综合性、特色性、美观性和科学性5个特征;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必须尊重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注重武术传统,以及树立文化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而师徒传承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中师徒传承体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师徒传承体制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武术拳种的发展,但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技术现代化的今天,师徒传承体制难以适应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中师徒传承体制进行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9.
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视角,以中国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拳种进行文化学分析,提出拳种意识.以梳理武术教育发展的几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为前提,对当下武术教育的统一化、单一化技术传播模式,缺少文化内涵,受竞技意识主导等问题进行原点上的反思.指出拳种以其高超的技术、博大的理论和深邃的精神思想构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文化单元,是中国武术文化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绵的根基,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只有强化拳种意识,未来的中国武术教育才会有血有肉,才会生机盎然,才会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台州地方拳种的的文明缘起、拳理内涵.以实地访谈的方法调研台州地方拳种的传承现状.以文献资料法为台州是太极拳发祥地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分析台州武术传承的现状成因,指出社会主流的关注对地方拳种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台州武术的最新成果南太极拳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地方拳种的传承大有可为,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产业操作思路,并呼吁社会精英对武术的关注.在对南太极拳理进行和合文化剖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可以作为城市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就是标准的竞争。传统武术标准化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历史上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可分为3大阶段,其标准化程度与波及范围基本上是不断加深和持续扩大的。当代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面临事实标准繁多的客观困难,和模糊性、历史性思维的主观阻碍。未来发展,需要厘清传统武术模糊性、历史性思维与标准化的关系,扫清标准化的主观障碍;从综合标准化视角,运用模块组合原理,以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为参照,以全息映照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内涵、典型反映传统武术的主要拳种流派为目标,在选取架构该体系的主要拳种的基础上,搭建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和各主要拳种的功法、套路、格斗类型模块。通用模块和类型模块的组合运用,在不同方式下可展现出不同功能,适用于不同受众。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深厚且具体的历史内涵和浓郁的文化特色。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在竞技武术、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基于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传统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传统武术重“身教传授”、轻“文化认同”,在“奥运场域”中的缺位,后备人才资源“青黄不济”等,并针对现存问题从提升“文化意识”、“文化认同”,保持特色与创新向奥运进军,加强“武德”、“口德”教育几方面提出发展思路,旨在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无数的文化瑰宝,传统武术则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是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创立的拳种,是中国南少林武术体系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拳种之一。然而在新时代下,永春白鹤拳同样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因此文章基于永春白鹤拳现状,阐述永春白鹤拳的文化流动规律,最后围绕传承主体、文化回归、革新理念以及“互联网+”等研究文化流动视角下永春白鹤拳的传承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于传统武术代际传承困境已从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途径和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较少从个体应对“代际关系”危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把愈发严重的代际断裂问题放置到宏观社会模式变迁中予以思考。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在代际关系的“三喻文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以张功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在面对社会模式变迁时习武传武的主体性应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张功良等老一辈民间武术家会相应地做出自我调适,以使习武传武的外显形式更契合时代的需求。但由于传统武术前喻式内核依然较难发生改变,使得武术内核与武术传承在当代并喻、后喻文化模式下的代际关系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之间形成了代际滞差,进而导致武术代际与社会代际之间的文化堕距。  相似文献   

15.
广东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大量传统拳种悄然消失,而一部分传统拳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使传统武术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莫家拳虽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花拳绣腿”现象日趋严重、生存土壤日渐萎缩、传承之人青黄不接等等,只有逐个理清这些问题才能为莫家拳以及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科学》2017,(3):32-3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师徒"传承和"师生"传承的演变为研究对象,研究武术文化传承机制的变迁。认为:以"师徒传承"为主体的宗族和血缘关系传承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形式;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承的主体结构开始向契约关系转化;武术文化主体传承方式的演变促使文化构成的结构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传承方式的改变促使武德和武礼等民间礼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和淡化;"师生"传承代替"师徒"传承后,促使现代武术文化教育呈现"批量标准量化生产模式"和"打"、"练"分离的内容体系;现代"师生"传承的理性认知代替了"师徒"传承的感性体认;"师生"传承的多元动机组合冲淡了传统"师徒"传承的价值认同。研究进一步认为,传统与现代各有利弊,有必要实现两种模式的融合与创新;深入发掘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仪式化认同是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是对现代武术"过度竞技化"倾向的有力调和。  相似文献   

17.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繁多,并在创新与守成的伴随下一路前行。一些拳种经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不断完善发展,而另一部分拳种在“传承方式”、“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的守成下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若干发人深省的新见解、新观点。研究认为:(1)武术新定义是以拳势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拳种为存在样式,以功法、套路、格斗三位一体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人体技击文化。(2)针对套路"去操舞化"的时代命题,认为套路是由拳势组成的成路练习或格斗形式。套路的本质属性是以拳势为基础的连续攻防。采用与套路本质相匹配的"单对统一"竞赛模式,可有效破解套路发展的困局。(3)针对太极拳与健康的科研问题,建议回归太极拳健身机理的本质研究,由太极拳研究转向太极拳健身机理研究。(4)依据时代需求,建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拓展与创新传统武术拳种的功能,客观理性地对待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5)学校武术发展应该"育"字当先,从以武育体,向育人转变,由"育人"格局确定学校武术体系。(6)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海外传播策略,要从武术"走出去"向"走进当地人心中"调整,要从主体传播向主体间传承演进,从分享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薛欣  梅杭强  郭彩云 《体育学刊》2013,20(1):120-122
依据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形成、发展,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发展的可能趋势.认为社会需求要求武术外在仪式应和内化精神相融合;生活方式变迁要求拳种门派生存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传承方式要求武术教育普及要与强化拳种相结合;竞赛制度要求传统技术体系要与运动发展规律相吻合.并由此提出,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4):F0002-F0002
拳种纷纭,门派林立是传统武术一道特殊而靓丽的风景。然而,何为拳种,何为门派,却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武术拳种是在一定人群中传承,具有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拳术种类。武术门派则是以武术拳种为组带所形成的一种武术组织、由此可见,武术拳种是武术门派的载体,武术门派是武术拳种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