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王十朋家族从其祖父时期便以“孝”著称乡里,至其父亲时期该家族“以士易农”,逐渐形成“以孝治家,以儒为业,兄弟友爱,夫妻相穆,闺门和睦”的家风。王十朋以此家风为基础,在他的著作《家政集》中提出“敬祖,继志、孝敬、相敬、友悌”五种治家理念,以此形成“人祖、父子、母子、夫妇、兄弟”五种以“孝”为核心的人伦关系,进而构建理想的家庭。王十朋把以“孝”为核心的治家理念外延至从政,形成了其“忠孝”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2.
对联趣闻     
从前有个财主,同他的儿子双双考中进士。财主欣喜若狂,即题门联一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这财主为富不仁,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当晚,财主所作门的联被人涂改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王平辑) 对联趣闻@王平  相似文献   

3.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载,陆秀夫“景定元年(1260年)登进士第。”我以为不确:一、按宋制,三年一次开科取士。查《宋史·理宗纪》,有宝祜四年(1256年)五月甲寅,“赐礼部进士文天祥以下六百一人及第”。开庆元年(1259)五月辛末“赐礼部进士周应炎以下四百四十二人及第”。景定三年(1262)五月丁丑,“赐礼部进士方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归田录》所记“卖油翁”故事,告诉我们北宋有一位箭术“当世无双”的“陈康肃公”尧咨。这位“发矢十中八九”的神射手居然还是状元。父子两代就出了“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状元”,父亲陈省华和三个儿子都是进士,老大尧叟、老三尧咨还是状元。虽然如此显贵,陈家却以家教严格闻名。景德年间,兄弟几个都做高官,陈尧叟是宰相,陈尧佐在史馆任职,陈尧咨任知制诰,但是家里来了宾客,兄弟三人还得侍立在父亲身后。客人很不安,陈省华却说:“小辈站着陪长辈,不是很正常么?”与陈家情形有点类似的,是宋初王溥家。王溥是五代状元,在后周、宋初做过…  相似文献   

5.
郎士元考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生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皇甫冉榜进士。姚合《极玄集、卷上》:“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年进士。”《新唐书·艺文志四》:“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计有功《唐记纪事·卷四三》所载殆与《新唐书》同。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按:《极玄集·卷下》谓: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  相似文献   

6.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进士欧阳衮(柳璟榜) 《永乐大典》引《闽中记》:“欧阳衮,字希甫,闽县人。宝历元年及第。”按《淳熙三山志》:“欧阳衮,终侍御史。”《全唐诗》:“欧阳衮,字希甫,闽人,宝历元年及第,官侍御史。”  相似文献   

7.
《唐摭言》、《唐才子传》等云汪遵以“小吏”、“胥徒”身份而进士及第,实不可信。汪氏进士及第前已名播扬,及第后曾在长安活动。汪遵诗以“咏史”称,有步武胡曾,亦有自出机杼之作,后世流传中,多所改动,今存50余首,本作了详细梳理。  相似文献   

8.
根据所见文献考察,王勃见诸史载的兄弟共计八位,存世作品有三篇(首)。王勃诸兄弟,如芝兰玉树般,多富文采,包括王勃在内,进士及第者有四人。王勃兄弟的才华与学识是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富有图书的成长环境以及其父王福?独特的"誉儿"式教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课外阅读》2009,(22):34-35
六亲不认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相似文献   

10.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11.
提要卷69、页611: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祐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按:欧阳修知贡举在嘉二年,嘉祐四年知贡举者为胡宿。(《宋会要稿》选举1之11)考《咸淳毗陵志》卷11,唯载其兄单锡登嘉祐二年进士,提要误植于单锷头上,故有此误。又《天下郡国利病书》第5册,引《单氏家乘》,称其‘登嘉祐五年进士”,按嘉祐四年、六年试进士,五年未试,此说有误。苏拭《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称其为进士,而慕容彦逢《文堂集》卷15为其作墓志,称其兄“锡中进士”,“君与弟镇又皆老于场屋”,可见他是屡试不第的失…  相似文献   

12.
宋代颍州名流荟萃,其中的王莘家族(王莘、王铚、王明清、王廉清)和王回家族(王回、王冏、王向、王汶)两脉因其文史贡献,在宋代的文化发展史中独具特色,成为古颍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洞里春晴花正开,看花出洞几时回。殷勤好去武陵客,莫引世人相逐来。——陈羽《伏翼西洞送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羽。陈羽,江东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历官乐宫尉佐,存诗一卷。他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党争激烈,朝野不宁。如他的《梁城老人怨》:“朝为耕种人,暮作刀枪鬼。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深刻描写了当时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一些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人口移徙融合的过程。就中原地区而论,历史上曾发生过周边诸民族与中原各族、以及中原各族与周边诸民族之间多次的移徙融合。仅仅中原与福建之间历史上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徙融合就有四次:第一次是汉武帝时,为了镇压闽越土著居民的反抗,加强中央集权,曾“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第二次是晋永嘉之乱,中原一带“衣冠入闽者八族”。第三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被朝廷派往岭南,镇压少数民族人民的“叛乱”,后来陈元光被尊称为“开璋巠王”。第四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起义军南徙,据今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几处“今”字,用法颇为特殊。现列举如下: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则)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同上)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则)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同上)对于上述四例中的“今”字,课本均未作注释;而现行高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上聂索同志写的《杨慎和他的“升庵诗话”》一文说:“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年间(1506)试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在位的嘉靖五年(1527),以直言极谏,谪戍云南永昌”。这里,共提到杨慎的生平、卒年、进士及第和谪戍云南等四个年代。这四个年代中,除杨慎生年正确外,其余三个都不确。这有的是聂索同志一时疏忽弄错了;而有的倒是《明史》及《杨升庵先生年  相似文献   

17.
包拯的少年时期行踪成谜。即便是1973年出土的包公墓志铭也没有记载。墓志铭是包拯的同年进士、同为枢密院副使的吴奎撰写的,其中对于包拯29岁中进士之前的记载仅有“始于孝闻于闯……公幼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禺厉操守”。  相似文献   

18.
蒋星煜先生既是在培养出众多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的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兼职教授、久负盛名的文、史学家,《西厢记》研究的权威学者,又是著名作家。他的历史小说也负有盛名。自1947年发表《嵇康之死》至2002年发表《进士及第》,55年中共写作历史小说70篇;前后曾辑编成6种单行本。其中如《历史故事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印数高达21万册。历史小说集《包拯、海瑞的故事》和《大理寺正卿的失踪》,也早就蜚声文坛。最近,上海学林出版社又将他在前2种集子之外的作品39篇汇编成《蒋星煜历史小说集》出版,以飨读者,又受到读书界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康学伟等《中国历代状元录》、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的五代状元名单中都列有丘旭和乐史。其实他们是同榜的南唐进士,一榜出现两个状元殊属失考。 宋·马令《南唐书·丘旭传》云:“丘旭,字孟阳,宣城农家子也……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然自励弥笃,不以为耻……再就乡举,明年春试《厚德载物赋》,旭为第一。”有人据此以丘旭该科状元。其实,这是个误会,考赋得了第一,并非就是进士第一,因为不光只考一场赋。又,《十国春秋》卷一一六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丘旭、乐史、王则、程渥、陈皋也。该举数升降,…  相似文献   

20.
对牌坊的研究,许多文章单一从建筑学的视角去探讨。实际上,浙江省的科举功名牌坊具有纪念科举举人、进士功名的作用。修建科举功名牌坊原因主要有皇帝下召修建和地方官员、家族人为光宗耀祖自建。科举功名牌坊的类型分为举人牌坊和进士牌坊两大类,举人牌坊分为普通举人牌坊与解元牌坊两类,进士牌坊分父子进士牌坊、兄弟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是进士的最高牌坊,有三元坊。科举功名牌坊表达了浙江古代社会民众的人生梦,具有鼓励民众勤奋学习、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