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2.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3.
我写稿已经十年了。每篇稿子我都抄写得整整齐齐,给报社、电台编辑处理我的稿子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方面,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抄写稿件做到整齐规范,是对编辑劳动的尊重。我们通讯员的稿子从进入报社到被采用,要经过登记、分稿、筛选、修改、组版、排字、校对等多道手续。如果稿件字迹潦草或用字不规范,就会给编辑、排字工人和校对增加许多麻烦。听说有的报社就有这样的规矩:凡字迹潦草  相似文献   

4.
编辑碎语     
有人说,编辑,编而不著,专做判官;有人说,编辑是无声红娘,专裁嫁衣。孰是孰非,这篇片言只语式的断想随感,或许会让读者对“新闻单位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的人”,有—个大概了解。每每灯下阅读、修改稿件,缤纷万状。有写完稿子,不愿再斟酌、校改一遍,就丢给编辑“斧正”、“润色”的;有从网上下载,或对简报材料,略加补充,匆匆投寄媒体的;有字迹潦草、模糊难认的;有译文谬误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作文不仅思想内容好,还要“卷面好”,那么我以为对记者稿件也应提这样的要求。所谓“卷面好”就是书写清楚,条理分明,语言通顺,无明显差错和随意勾划涂抹之迹。一句话,卷面应整洁。 为什么记者稿件应该做到这点,首先是便于编辑修改和电脑打排。如果原稿书写潦草,字迹不清,语病较多,结构紊乱,罗嗦繁冗,编  相似文献   

6.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誊写清楚     
在认真审核初稿并对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了相应修改之后,稿件就可以最后定稿了。 定稿后,投稿前,最好将稿件的全文誊写一遍。然后再把稿件寄送出去。 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稿件,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如人名、地名、技术术语或者作者本人的署名看不清是什么字,真叫编辑左右为难。如有一篇十分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本来是可以在刊物上发表的,但是有一处关键的地点名  相似文献   

8.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9.
尽管过去我们在《南充日报通讯》上和新闻工作会上,多次强调通讯员来稿应坚持做到“字迹恭正,署名准确,加盖公章,不寄个人”。可是迄今仍有不少通讯员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造成稿件失误,影响了来稿的利用率。   比如有些通讯员的来稿,字迹非常潦草,好似“乱草丛生”,几个编辑传阅都认不得,有些人名、地名署名不清,闹出一些人名字与“贬意词语”相像的字或地名“张冠李戴”的笑话。我们每年都有不少稿酬汇款单退了回来,其原因就是作者把人名、地址写得太潦草。   有些来稿主题与内容均好,可以及时编用,但未盖公章,编辑又没那…  相似文献   

10.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导不以官衔相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让人感到亲切和平等。记得当年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队伍时,常有这样情况,记者采写稿件回来,需配评论的,夜班总编辑当即在班上写出发排。编辑部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记者,都要练笔,而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精心制作标题@赵少辉  相似文献   

12.
又到入梅时节,细雨迷朦。“春眠不觉晓”的邕城尚未睁开睡眼,作为南宁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蓝直荣,早已被多年新闻工作生涯形成的生物钟催醒,准备赶到报社上早班审阅当天见报的稿件了。 每天早晨北京时间6点30分,蓝直荣都要在这个时候到达报社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紧张的工作。重要稿件他要亲自过目,如果需要,他要赶紧配上一篇言论。 1992年6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一条新闻:国务院批准南宁市等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蓝直荣赶紧查阅时事编辑送来的稿件。好!新华社也发来了这条新闻。发头条,套红!还要配一篇言论。这之前,蓝直荣刚刚编发过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兴奋的心情  相似文献   

13.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在报社编辑部学习两个多月所见所感颇多,尤其有两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也许这两件小事将会影响我在新闻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编了一篇言论稿下楼找不到“北” 分到理论部学习的第二天,负责带我的编辑就交给我一篇500字的言论,让我编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星火小集”。这是我编发的第一篇稿件。过去总以为编稿子要比写稿子容易,改个标题,删除一些文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自己想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从1989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地有稿件见诸于报端,年年被上级和新闻单位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和优秀通讯员,并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我从多年从事写作实践中领悟到:要想稿件被采用,就必须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我开始搞报道时曾认为报社用稿都是靠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与编辑没关系也难以采用。带着这一想法,我连夜加班加点采写了几十篇稿件满怀信心地送到解放军报社,绵田们看到我大老远送来很多稿件,为之深受感动,便认真审阅每一篇稿件,但结果因质量不高和“产销不对路’俪未被选上。一位编辑审阅完我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批评有些人不看书不看报。我发现,有些报刊编辑也不认真看书看报,有的甚至连本报本刊也不认真看。四川日报新闻研究所编的《新闻业务》1980年第6期的第16页中,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篇《三战士献血》的稿件,一式两份,同时寄来报社。由于我们内部通气不够,结果稿件由两个组分别编发了。同一稿件,一次以《三战士献血抢救垂危工人》为题,登在四川日报《读者来信》专栏中;事隔半月之后,又一次以《献血的颂歌》为题,登在四川日报第三版上。”这件事的出现,固然应该责怪作者将  相似文献   

17.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8.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9.
报纸编辑部的基本任务,一言以蔽之,是编报,编辑出一张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符合报社根本利益的报纸来。为保证如上基本任务的胜利完成,每一张报纸都需要有一个编辑方针,作为编辑报纸工作实践的指导和约束,这就是编辑方针产生的原因和它的重要作用、意义所在。何谓“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是编辑工作的政策、法令和准则,是指导编辑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报纸编辑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凭个人的志趣、爱好,随心所欲地处理事务。他在选择每一条新闻、修改每一篇稿件、制作每一个标题、组织每一个版面的时候,都要受编辑方针的指挥和约束,要遵照编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