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Xu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2.
距离既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文学术语,同时体现的也是作家看人生、看世界的方式。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阐释了张爱玲小说距离的制造及叙述方式,以凸现其小说独特的审美风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关于气味的描写贯穿全文,其主要作用有诱发心理活动、强化时间记忆和丰富叙述效果。小说中的气味根据诱发的心理活动的不同类型,分为"香""臭"及生理性气味三种。费尔米纳身体的香味被阿里萨逐渐审美对象化,成为了两人爱情的象征;而带有香味的爱情记忆,又在时空距离的扩大中不断得到强化。超乎常人的体味感知力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一环,也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一向对文学阐释构成挑战。对小说的阐释从意义到结构,涉及到时间与欲望、道德与非道德等主题;象征、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表现手段;叙述狂欢的审美价值等。文章从多元阐释的视角审视小说,提出多种阐释背后隐藏的阐释与反阐释之争,并通过引入读者视阈来揭示多元阐释内在的必然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是一位很重视叙述方式的作家,她的小说叙述方式体现了她创作小说时的叙述姿态。她在作品中,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用以营造象征化的、隐喻性的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文化、历史、生命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对中国当代回族小说的审美主体、审美追求、审美对象、审美意象的分析,研究回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归纳当代回族小说的审美特色为:叙述神圣、格调悲壮、意象圣洁。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从承载象征的意象来看,其象征可归纳为三类;从象征在作品中使用范围来看,可分为局部象征和整体象征。对沈从文小说中的象征进行全方位的论述,不难看出沈从文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叙述从多方面影响着小说文体的审美特性。叙述的全知者观点与有限者观点及其真性与假性的转换,叙述的完全性自然时间序列、半自然时同序列和反自然时间序列以及宏观时间与微观时间的安排,叙述中的节奏变化等方面,都体现着小说叙述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廿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其被称为“廿世纪小说美学的里程碑”的理论名著《小说修辞学》中,把布落审美距离的概念引入小说分析,提出了“距离控制”的问题。布斯引进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在不同方面的差距、区别等,是由作家选择指定的叙述技巧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造成一些不同的文学阅读效果。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分析“距离控制”在菲茨杰拉德的小  相似文献   

11.
清代女词人徐灿作品的家国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在题材上突破了惯常的“春恨秋愁”,她将“故国之思”作为创作的主题,并将家国之感巧妙叠合,形成了以深臆、悲怆为特点的深邃词境,拓宽了女性创作的传统题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由音乐艺术熏陶哺育起来的美感是当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审美欣赏中要获得美感需要关注和重视四个要素: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审美能力、保持审美距离、协调审美心境。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的美感、朦胧和悲剧性源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距离对审美起到一种神奇的间隔、超脱和过滤作用,从而突现和彰显美的本质。唐宋词的朦胧体现在距离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唐宋词的悲剧性的背景乃国势衰颓或个人不幸命运使然,但究其产生悲剧性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距离的把握全在于作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4.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 ,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 ,使得郭璞诗中尚存的“坎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 ,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15.
变异辞章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内涵与外延的划分标准不完全一致,或着眼于言语的深层,或着眼于言语的表层.运用语言的规律与方法可以把变异分为:常格、变格和畸格.变异辞章的主要的交际效果在于“陌生化”的新鲜感、奇特感,“辞意距离”的“言有尽、意无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7.
徐幹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美育群材"说以内在精神美为审美理想,以培育"德"艺"双馨的君子为目的,旨在承继孔子学说,恢复儒家传统。徐幹的美育思想对当今高校美育很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审美情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审美感受方式的训练侧重于对鉴赏方式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受,主要通过对语言文学的感受理解来完成的。语文教学的审美感受训练可分为形式感受—内容感受—形式感受。审美感受是表层的,而审美情感是深层的,这是因为审美感受主要偏重于对作者所创造美的体会、理解,而审美情感则主要偏重于学生内在美的激发,从而唤起他们对美的创造。审美情感训练固然可以使人得到愉悦,但更重要的是净化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面对明中叶戏曲艺术日渐脱离现实与观众的创作现状,徐渭总结前人知见,扩展了“本色”内涵。本从审美接受、艺术本质、审美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渭多层次深蕴涵的本色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丰子恺独特的艺术追求,深切的宗教归依体验。为现代人以宗教艺术疗救痛苦心灵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借鉴。从许地山诸教沟通的宗教体验到丰子恺宗教、自然、童年相互融通的体验,他们都在人类精神的高层次上升华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都取得了一个共同的效果:超越现实苦闷,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包蕴了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归依体验治疗世疾。解救人心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