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报刊如林的我国舆论界,刊龄只有十年的《半月谈》是一个谜一样的刊物。在北京各邮局“花团锦簇”的橱窗里、期刊架上,难得发现它的存在,即使有时摆上一两本,也难得引人注目。然而,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位置,却刊登出介绍《半月谈》魅力的文章;在全国新闻界有影响的杂志《中国记者》上,有人专文谈论“半月谈现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  相似文献   

2.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3.
1988年,我还在黑龙江省七台河日报当记者,这一年报社来了个叫孟庆裕的年轻人,总编辑安排他做摄影记者。和小孟有过不多的几次共同采访之后我就从报社调出,当时,我除了感到他干起活来很投入、很认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可是后来,孟庆裕的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间或也有艺术摄影)不断地在国内报刊上露脸,自1989年起,除了七台河日报以外,小孟还在《半月谈》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不仅其摄影作品总数不下  相似文献   

4.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5.
到2008年5月,《半月谈》杂志已创办28年。据《半月谈》同志告知,杂志已第五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高达3.62亿元人民币。不论这评价准确与否,作为《半月谈》杂志创办人之一的我,听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6.
六百万份里其实没藏多少故事。新年伊始,新华社大院里贴出喜报一张:《半月谈》系列刊物发行量已达626万。其中《半月谈》416万,《半月谈内部版》150万,《时事报告》60万于是,好象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阵涟漪,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不光新华社内,许多同行、读者、通讯员或者是与《半月谈》毫无瓜葛的人听了,也啧啧称奇。这《半月谈》嗨,这《半月谈》……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记者》报道:国家邮政局报刊发行局在1月中旬召开的全国邮政工作会议上透露,2001年中国有11家邮发报刊发行量超百万份。这11家中有6家报纸,包括《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另5家刊物,包括《半月谈》。《故事会》和《知音》等。目前,中国正式发行的报刊1万余种,其中交邮政发行的有7100余和,占70%。  相似文献   

8.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创刊15周年庆典,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 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半月谈》这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上,其评论“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 《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什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褒扬,著名评论家李峰也给亮了高分。  相似文献   

9.
贾甲 《今传媒》2006,(7):34
本刊讯(记者贾甲)6月22日至27日,新华社高级编辑、《半月谈》杂志原总编助理、国际编辑室主任秦殿杰,应邀来到西安,分别为西安日报社、陕西工人报社、华商报社、《今传媒》杂志部分理事单位的记者编辑和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怎样防堵稿件差错,当好把关人  相似文献   

10.
到2008年5月,《半月谈》杂志已创办28年。据《半月谈》同志告知,杂志已第五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高达3.62亿元人民  相似文献   

11.
神奇的土地     
中国记者杂志社受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的委托,于1992年8月组织一个记者组(有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瞭望》、《半月谈》、湖南日报、深圳商报、常州电视台及本刊的共12名编辑、记者),到边远的兴安盟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采访考察活动(当地兴安日报和科右前旗报也备派一位记者参与采访)。虽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大家都感到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下面发表几位记者组成员对此行的观感,作为向本刊读者的汇报。  相似文献   

12.
薛凯 《新闻与写作》2001,(10):21-22
在《半月谈》上刊登的,由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帅政和盂晖采写的报道《张平:为人民而歌》,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评为新华社的部级好稿。张平评价说.《半月谈》的这篇槁件是对他创作历程的最全面、最恰当的论述。 这篇报道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选题准,抓住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当时,反腐电影《生死抉择》轰动了大江南北,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平的小说《抉择》。人们痛恨腐败,关心反腐败,而张平的小说正好传达了他们的心声,因此。张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3.
逼出来的话     
没有想到,1991年我将65篇杂文结册的《热冷集》,有幸被推荐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图书目录。这事拽着我又把1990年以来写的61篇杂文随笔汇集出版。 本集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国记者》上署名谈峰发表的。它们也如同我40多年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它杂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动因可分三类:一是奉命写的;二是人们希望写的;三是自己逼自己写的。初当记者时写的东西,属第一类动因者多,第二、三类动因  相似文献   

14.
伴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新华社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征途中,新的事业不断涌现:1980年5月,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时事政策性刊物《半月谈》与全国读者见面;1993年1月1日,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第一张综合性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创刊发行;1993年10月,新华音像中心成立。作为《半月谈》杂志、《新华每日电讯》报、新华社音像事业创办人之一的闵凡路,抓住了新华社创办杂志、报纸和音像的机遇,谱写了自己的创业三部曲,铺就了一条开拓进取的创业不凡路。他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令同行赞叹,为新华人瞩目。笔者在与他谈及这些创业之事时,他语气平和…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至1990年,短短四年时间,《半月谈》、《新华日报》、《中国农垦》等三十几家报刊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盐城人民广播电台共刊登和播送了他150篇稿件。他就是江苏省国营弶港农场党委书记张正荣。张正荣已经年过半百,作为一个党委书记,工作繁忙,而当好通讯员有很多困难。有时一句话还没有写完,便有人来谈事情,接谈半天后,拿起笔刚写,电话铃又响起来,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有一次去盐城  相似文献   

16.
睿智、激情、文采──访《半月谈》副总编辑张正宪蒋祖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15周年庆祝活动,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  相似文献   

17.
王永亮  陆海燕 《今传媒》2006,(10):26-28
在政治上,《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创刊于1980年5月。自1985年起,《半月谈》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雄踞全国时政类报刊之首,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曾誉之为“中华第一刊”。在文化上,《半月谈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港台不少歌星来大陆演唱,他们之中有些人虽然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但人一走,歌声也带走了。只有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至今仍在大陆广大听众的耳畔回响着。这是因为张明敏唱出了每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心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所以他的歌声长久地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由此我联想到,作为报刊编辑,最可贵的素质就是要有一颗读者心,一颗时时处处事事为读者着想的心。如果有了这样一颗心,那么刊物的生命也就强盛不衰了。各个报刊的任务和主要读者对象是不相同的,因而编辑心系的读者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就拿《半月谈》来说,《半月谈》的主要读者对象是我国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党给《半月谈》的任务是:坚持以时事政策为主,以基层读者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正确认识自我。用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的话说,就是八个字:辐射全国,影响一代。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半月谈》杂志社举办了一次特别活动:邀请16位特约评刊员到北京参加评刊会议,评刊员是来自全国12个省、16个地区的普通工人、军人、干部、中小学教师和离退休人员。《半月谈》杂志社出资把这些特约评刊员请到编辑部来,奉为上宾,热情招待,从总编辑到普通编辑和负责版面设计、广告发行的人员,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听取评刊员对《半月谈》系列刊物  相似文献   

20.
正当全区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之际,藏文版《半月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政治生活中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半月谈》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新闻时事刊物,它所具有的权威性是无庸置疑的。藏文版《半月谈》的出版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