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怎样解释词语呢?要准确解释词语,既要掌握解释的原则,又要掌握解释的方法.解释词语的原则(1)要观点正确在解释有关意识形态的词语时,应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去解释它.例如“苏维埃”一词,有人解释为“俄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是现在苏联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解释,就不够准确.这个词比较恰切的解释,应该是“原为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苏联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把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维埃”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所标榜的“苏维埃”区别开来.“伎俩”一词,有人解释为“随机应变的才能”.这样解释也犯了褒贬倒置的毛病.按照这个解释,阶级敌人进行破坏时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核舟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若啸呼状”,其中“啸呼”一词,教学参考资料解释为“大声呼叫”,翻阅一些文言文翻译也大多解释为“大声呼喊”。仔细推敲,这样的解释不符合情理,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3.
1 问题提出 对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反应,通常老师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C=O和C=C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C=C能与Br2加成,而C=O不能与Br2加成;而溴水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所以乙醛能使溴水褪色,但不是加成而是氧化。这样的解释学生基本上是接受的,但这样的解释和接受显然都是很勉强的。  相似文献   

4.
生物圈中的“清道夫”──分解者概念之商榷彭炳耀高中地理教材上册(人教版)中对分解者的解释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一些高等地理教材和其他书籍的解释也均大同小异,不乏其说。我认为这样的提法欠妥。因为,这样的解释往往容易给人们造成以下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小读者》2011,(9):38-38
“teacher”一词是可以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八年一月第一版高中语文补充教材下册中对《岳阳楼记》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加了这样的解释:“朝晖夕阴:早晨阳光照耀,傍晚月色朦胧。气象万千:景色壮丽,千变万化。”我以为这样解释似乎不太准确。如果这样解释,到“傍晚月色朦胧”,那自然界的一切岂非都沉浸在黯然的朦胧之中,都不甚分明,映进眼帘来的只是模糊,怎么会出现“气象万千”的画面,又怎么能说是“此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散文重要》有这样一条注:[诗有别材]见宋朝严羽《沧浪诗话》。原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思是作诗要有特殊的才能,跟读书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样解释“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是望文生义。这样的解释使人会产生误解,以为作诗只要有特殊的才能,而丝毫不需要多读书。殊不知这样解释与严羽的本意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知道宋诗的弊病在于用典多议论多。及至黄庭坚更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  相似文献   

8.
“老师,这件事的原因是这样的,您听我说……” “别解释.不是这样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9.
谈古诗《马》中的“月”字我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马》,挫“月”字解释为“新月”。我觉得这样解释不确切,因为《马》中的“月”可能是“新月”,也可能是“残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新月:...  相似文献   

10.
考测点导航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包括如下考点:①理解并解释句子的言内之意,即句子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②理解并解释句子言外之意,即句子要说明的问题;③理解并解释句子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以及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靠经验支撑的. 什么是经验?<中国百科大辞典>这样解释:"经验是人用感官直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也还有这样的解释:经验是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事物的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杨老师,我最近老是做这样的噩梦,梦中被一个人追赶,我想逃又逃不快,后来就被吓醒了……这是怎么回事,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她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坐下没有多久,就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熊生贵 《四川教育》2010,(12):20-21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靠经验支撑的。 什么是经验?《中国百科大辞典》这样解释:“经验是人用感官直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也还有这样的解释:经验是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事物的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对鸟类的“双重呼吸”,动物学教科书大都这样解释:鸟类无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前后两次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这种解释的内涵似乎是只有鸟类才在吸气和呼气时前后两次进行气体交换,而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以下简称肺泡呼吸动物)只在吸气时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并不进行气体交换。显然,这样解释鸟类“双重呼吸”,不科学。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现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唐代虞世南的《蝉》一诗,对于句中的“缕”字,文下做了这样的解释:“绥,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树,在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作为名词解释为木本植物的总称,也可解释为功业成就(大有建树)或者姓;作为动词解释为种植、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或者树立、建立(树雄心,立壮志)。  相似文献   

19.
去年高考语文试卷解释词语的题中有一个词语是解释“阿Q”。原文中的一节是这样的: 在那时,也有这样的青年,听他的议论,头头是道,看他的行事,世故深通,一则曰:“这是应付环境”,再则曰:“为了生活,不得不然”,真人面前说假话,放一个屁也要“解释”出一番道理来。你说他是“罗亭”么?他没  相似文献   

20.
丁娟 《现代语文》2006,(7):99-99
现在媒体和许多人都将后主刘禅读作"刘禅(chán)",我认为应该读作"刘禅(shàn)".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禅"的:"禅,祭天也,从示,单声,时战切".<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禅(shàn)①古代帝王祭地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