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平台体现了数字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控制平台就掌握了未来数字出版的制高点;平台控制的终端效果越好,终端销量就越多,传播力就越大;平台在同等条件下对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友好有利于赢得市场.中国数字出版企业的任务是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数字内容和平台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距离成熟还有长路要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的距离,从面临的来自数字出版的威胁看,距离数字出版不远;从介入数字出版的深度和积极性看,距离数字出版还很远.数字出版距离成熟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还有较长的发展路程.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学术话语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方向性延伸,也是数字出版学是否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章以话语概念沿革为切入点,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基于特定语境,承载和传递数字出版观念、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运用,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所指。进而就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内涵包括识别数字出版活动实践与研究成果、强调数字技术对出版活动的建构意义和反映数字出版实践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外延则包括时间维度的数字出版学术体系生成的阶段性言语,以及空间维度的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多维形态表达。该研究对推动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促进数字出版学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扮演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产业链分成不合理造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积极性不高.不过,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迎来数字出版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本文针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是什么、开展数字出版是项目驱动还是全面铺开、出版社是否应该保留数字出版部门、到底什么为王、数字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哪些、出版改变了吗等六个问题进行解读,希望能给出一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数字史料是指将传统的史料实现数字化出版.在信息时代,数字出版得以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趋势.将传统的史料进行数字出版,不仅实现了史料的保存,还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是信息时代史料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学术界、出版界应当依托研究机构建立数字史料数据库,加大数字史料出版力度.  相似文献   

8.
张新新 《编辑之友》2022,(10):79-87+112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达体系,新范畴旨在解决数字出版话语框架问题。首先,指出数字出版范畴是反映数字出版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数字出版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数字出版客观存在于脑海中印证、固定和积淀下来的重复认知模式和框架。继而,文章提出数字出版范畴体系建构的自主原则、学术原则和开放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和实践抽象、范畴继承、范畴改造、范畴移植、范畴融合、范畴扬弃六个建构方法。随后,文章概括了由数字出版本体论、运行论、进化论、主体论、客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框架结构。最后,文章提出了数字出版范畴体系是由元范畴、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普通范畴所构成的逻辑统一体,并重点论述了15个基本范畴、调节和治理两大核心范畴以及数字出版这一元范畴。  相似文献   

9.
跨媒体出版——传统出版单位实施数字出版的核心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出版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出版业的最强音.然而由于人们对数字出版概念的理解各异,导致出版社找不到投入的重点所在,数字出版的实施策略模糊.本文提出跨媒体出版是我国传统出版业实施数字出版的核心策略,并给出了实施跨媒体出版策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数字出版编辑动态、静态两个维度的双重内涵,划分数字出版内容编辑、技术编辑和运维编辑三种类型,提出数字出版编辑外延的扩展性和模糊性问题,并对数字出版编辑的基本素质数字化、出版服务数字增值性特征进行诠释;最后,详细阐述数字出版编辑素质、数字出版编辑类型、数字出版编辑机制这一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