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南音是一种以曲牌为主要音乐表现形式的乐种,与中国传统曲牌有紧密的联系,但其强大的填词性特征和功能在南音曲牌中被逐渐弱化,从相同曲牌不同乐曲歌词篇幅的巨大差异,就可感受南音曲牌的非填词性特征.而笔者以为,南音曲牌体本质已经内化为一种曲牌性思想和规律,南音腔韵的存在即为证明.  相似文献   

2.
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法的一般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音唱腔是演唱根据工尺谱的谱字(即唱腔旋律的骨干音)和工尺谱中隐含的南音唱腔润腔法则即兴润饰形成。“引”、“塞”、“贯”、“折”是南音唱腔的基本润腔法则,也是固定的指法、指法组合规定的唱腔润腔法的基础。以上(下)方大二度音润饰骨干音是南音唱腔润腔法的根本,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润腔法“宫唱而商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南音千百年不断变化发展的流传与传承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观的变化与发展.清末民初至今南音唱腔从以男性唱腔为主到以女性唱腔的转变、现今革新性唱腔与传统性唱腔的并存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审美的时代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南阳曲剧曾称"高台戏"、"曲子戏".加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曲剧音乐主要是在南阳民歌和南阳民间说唱大调曲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唱腔曲牌有一百多个.大多数曲牌均可互相连接,或以单曲反复的形式构成唱段,无固定的套曲形式.  相似文献   

5.
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南音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由主题报告、论文宣读、学术研讨与观摩南音表演四部分组成。学术研究的内容包含南音指、谱、曲综合研究、个案分析、表演研究、曲牌研究、乐谱研究、曲词关系研究、方言问题研究、考古研究、传承与传播研究等,许多研究成果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是南音学术届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3):25-27
乱弹音乐总体上说由唱腔和伴奏两大部分组成,唱腔是乱弹音乐的主体,其中以板式变化体唱腔为主,辅以曲牌体唱腔和杂腔小调。伴奏是乱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文乐和武乐。文乐主要作为唱腔的伴奏,武乐主要配合动作演奏纯乐器曲牌。  相似文献   

7.
南音"指骨"工尺谱和唱腔是南音中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工尺谱是基础,唱腔是在其基础上即兴润饰形成的.二者在节奏、旋律、反映方言字调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内在统一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南音演唱长期停留在“真声演唱”的层面,缺乏系统、科学的演唱训练,给古老唱腔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将声乐课程切入南音演唱,从学习声乐技术这个层面来提高南音演唱能力。从泉腔特性和南音演唱特点出发,探索泉州南音演唱的声乐艺术,旨在发展南音演唱事业。  相似文献   

9.
我国戏曲的唱腔体制,一般分为板腔体、曲牌体以及二者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对于板腔体如何从一个基本曲调,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而演变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别,已有诸多论述,似较详尽。在曲牌体中,亦有对某些戏曲声腔(如:昆曲、高腔)曲牌联缀规律的研究。但是,对于各戏曲剧种中,多种曲牌体系内部,各曲牌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发展规律,却较少论及。本文仅以福建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为例,试图对我国戏曲  相似文献   

10.
威县梨花大鼓的唱腔音乐,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梨花大鼓是以唱腔、曲牌、伴奏三部分组成,以唱腔为主体。唱腔属板腔结构的大约有二十余种,归纳为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四种版式,其音乐结构,一般规律先由慢板的"起腔"唱起,下接"双扒口",然后再接慢板中的"溜腔""卸板",再转入二性板中的"平腔"及其他唱腔,最后部分是快板"布郎鼓"及其它唱腔,以锁板而结束。纯音乐(器乐部分)分为大鼓套和小鼓套,起着前奏和间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句式以四言齐言为基本句式,兼有从二言至九言不等的长短句,主要是由《诗经》音乐的物质性因素、长短句与齐言的协调配合因素以及抒情性因素所决定的;《诗经》以三段体为主要格式,其形成与《诗经》本身的音乐性有紧密的关系;《诗经》的曲式可重新归纳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十种曲式。  相似文献   

12.
咏叹调《我心爱的宝贝》是歌剧《唐.璜》中一段非常抒情的男高音唱段,这首咏叹调旋律优美、抒情、风格典雅,洋溢着古典美的气息,然而演唱难度大,素有男高音"试金石"之称。文章介绍了作品的情节背景,进行了音乐分析,在演唱处理方面,从声音、气息、元音、节奏节拍、音准五个角度论述了这首咏叹调的特点以及演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声乐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声音特点和演唱重点,提高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青阳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京剧的“鼻祖”,戏曲的“活化石”,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青阳腔在新时期的传承濒临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该文试图从音乐学的角度,在调式、旋法、曲牌特点等要素中探讨青阳腔唱腔曲牌的音乐特征,从中发掘其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让更多人去了解青阳腔。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南音“四管全”、民乐四重奏以及欧洲室内乐四重奏等重奏形式,同样都以四件乐器演奏,其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和可比性。通过对南音“四管全”及欧洲室内乐四重奏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试图从上述三者外在形态到音乐本体,对深层次同异关系及其文化意涵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泉州南音拍板是南音表演的主要乐器,起指挥、统领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南音由原本自娱自乐的形式逐渐地向舞台表演化发展,南音拍板从原来掌控节奏和速度的指挥者,逐渐地被一些人当道具摆设。拍板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以致影响了南音特有的音乐特点。鉴于此,本文力求探究南音拍板及其作用,指出拍板被忽略的影响和原因,提出重视拍板特性的措施,以体现拍板在南音表演中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守护和传承泉州南音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起到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认为普契尼《托斯卡》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的“为艺术,为爱情”唱段之所以被称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里最美丽的咏叹调,原因在于演唱风格所体现出来的人物角色的情感细腻、内心复杂,整首曲子的起伏感十分明显,旋律也非常优美动人;除了戏剧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冲突效果外,宣叙性所营造出来的语言化亲切感,赋予了该曲独特的演唱魅力,把完美演绎它的难度提升到一定高度。  相似文献   

17.
“九子鞭”与“莲花落”是土家族同一类型但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曲艺形式。部分学者认为,土家族民间曲艺“九子鞭”就是“莲花落”,流行时间是宋代,它不是土家族创造的而历来为乞儿们所演唱等。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弄错了土家族民间曲艺的基本概念.混淆了土家族两种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曲艺形式,导致了关于土家族“九予鞭”起源时间、功能以及引证资料等方面的错误。笔者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音乐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此予以辨正,将“九子鞭”与“莲花落”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