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子学在朝、日、越三国都曾发展成为官方哲学,但其建构过程却各不相同。朝鲜的朱子学以移民为纽带。在统治者的推动下,表现出“理”排“佛”的特征;日本的朱子学则是作为佛学的副产品进入,从理、佛并存到最终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但两国都形成了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朱子学;越南与中国特殊的政治与地缘关系。诠释了朱子学在越南普及化的同时,也为越南未形成其特色朱子学提供了合理注脚。在朝鲜、越南的理政合一与在日本的理政分离的特点显示了朱子学在各国的地位差异。  相似文献   

2.
雅片战争前后,湖南改变了自古以来人才稀少的局面,人才大增,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开始形成了以陶澍为核心的人才群体。到咸丰、同治年间,湖南人才更加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曾国藩(1811—1872)为领袖的湖南近代第二个人才群体。其代表人物有:左宗棠(1812-1885)、胡林翼(1812-1861)、罗泽南(1808—1856)、彭玉麟(1816-1890)、郭嵩焘(1818-1891)、江忠源(1812——1854)、刘蓉(1816-1873)、王鑫(1825——1857)、李续宜(1824—1863)李续宾(1818—1858)、曾国荃(1823—1890)、杨岳斌(1822—1890)、刘长…  相似文献   

3.
1974年出生于莫斯科,1944年在纽约逝世。约瑟夫188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从瓦西里.萨福诺夫(Vassily Safonov,1852—1918),同学包括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ch Scriabin,1872—1915)与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  相似文献   

4.
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三)朱子学在日本朱子学何时传入日本,中日学术界目前均无定论,一般认为在镰仓中叶。公元1192年源赖朝建立起以武士地主阶级为社会基础的军事贵族独裁政权。自1192—1333年,史称镰仓时代。自镰仓中叶经吉野时代(1334—1386年)、室町时代(1338——1573)至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这三百多年时间里朱子理学不仅传入日本,而且得到很大发展,被称为理学输入时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翻译研究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31 Opium Way and Opium Trade 1840—1885(1840年至1885年关于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的英国议会文件)中的史料,探寻晚清中英两国在《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前围绕鸦片税厘所进行的纷争,进一步揭露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7.
日本“官僚主导”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战前的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太政官时期(1868—1885)、内阁时期(1885—1931)和十五年战争时期(1931—1945)。明治初期,政府任职官僚主要来自推翻幕府统治的西南各实权藩阀,成为国家实际掌舵人。内阁成立后,政党势力虽试图与官僚相抗衡,但官僚仍超然于政党渗透之外,发挥实际影响力。九一八事变后,“新官僚”登场,并在进入战时统制经济后进一步发展为“革新官僚”,通过掌握物资的供应与分配,占据决策主导地位,并为战后官僚主导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对越南和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是资本主义分割世界殖民地的战争。法国1880—1881年和1883—1885年两度的茹费理内阁,是财政寡头的代理人,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的执行者。他狂妄地说:“在蕴藏着无限富源的亚洲,特别是在广大无边的中华帝国内竭力攫取他们自己的一分。自然,必须征服那个巨大的中华是不成问题的。”法国侵略越南后,即把侵略势力向中越边境扩张。1883年到1884年,清军在越南的山西和北宁战败后,法国乘机向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新儒家的代表。朱子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古代历经元明清三代,13世纪越过国界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国家;16世纪朱子学传入西方,18世纪进入美国。朱子学延续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众,中外学术史上都少有可与之比拟的;对东西方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本阐述朱子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及其途径;重点阐述朱子学对世界诸多国家的古今经济、政治、化教育、道德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子学在新加坡的早期传播,主要是华侨通过创办华文学校、华文报刊和成立华侨社团来进行。新加坡独立后,朱子学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政府大力在学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并开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化活动,从而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文明程度。在现代化建设中,新加坡发掘朱子学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分离出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东亚新加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3.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知行观的核心命题,也是王守仁与朱熹的分歧所在。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包括三层基本内涵:第一,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第二,知行本义合一;第三,知行相互包含。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王守仁对于知行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朱熹等人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一点,王守仁和其他理学家凸显知行的伦理维度、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将知行范畴落实到"去人欲,存天理"都是明证。  相似文献   

14.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江西具有朱学与陆学发源地的双重身份,故而王学在与朱学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在江西遇到的抵制与挫折要大大超过浙江。而王学在江西的遭遇。又主要集中在皖浙赣交界的新安地区。明正德中后期王学在新安地区首先遇到了以汪循、程瞳等为代表的新安理学集团的阻击。尤其是汪循。早在王学进入新安之初,他就已归乡讲学。培植势力,致使盛极一时的王学思潮在进入该地区后,几乎颗粒无收,遂使新安地区成了王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孤岛”,这与王学在南方其他地区畅行无阻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尽管汪循等人的阻击与抵制可能只是王学难以顺利传入新安地区的原因之一,但把汪循为代表的新安理学集团的存在与活跃,视为王学在该地区传播的最大障碍之一,则是能够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闵永军 《天中学刊》2011,26(6):55-57
明代前期的戏曲理论,在批评倾向上主张戏曲应具有道德教化色彩,伦理教化功能;在戏曲政策上规定了“义夫节妇”的演剧方向。藩王重臣论曲时提出了“有裨世教”的主张,一些丈人论曲也表现出道德教化的倾向。戏曲理论教化色彩的浓厚与思想界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氛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朱子读书心德是朱子对读书人提出的读书时所须涵养的心性道德。朱子认为读书须在心性上下功夫,涵养静心、宽心、虚心、耐心、专心、细心、疑心、存心等读书心德。朱子读书心德对于当今读书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钱穆和张君劢都对宋明理学有研究,将张君劢作为参照,可以得出钱穆研究宋明理学的一些特点。从对比中,可以看出钱穆的看法:禅宗对理学有开启之功,理学兴起,实自禅宗启之;韩愈对北宋初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但他不是理学的直接开启者;而宋初诸子则是将各种思想加以糅合,承上启下的关键;把朱熹置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去考察,从多视角揭示朱熹思想的精神,突出朱熹的历史地位;认为王阳明是理学的顶点,他解决了宋学里面所留下的重要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子》,是儒道兼宗的著作。该书《明权》篇阐述了"反经合道"说,权变"反归"说,权变"道理"说,权变"大义"说和权变"贤哲"说。《刘子》权说承袭的是汉儒解经传统,而与宋儒朱熹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安徽省朱子学会、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就朱子理学思想内涵及其教化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与书院建设、朱子学及相关的文献学研究、朱熹的生态伦理思想、朱子学的源流与海外传播等专题进行研讨,丰富了朱子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