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理学盛极一时。但这时的理学已日趋僵化,理学界弥漫着盲从、迷信、虚妄说教的风气。理学地位的独尊和学术的苍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状况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满。他们从学术的角度,通过考据、辨伪来证明宋学错误,进而攻击程朱理学,为汉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是载述当时神话传说和怪异事物的主体。孔子、墨子、庄子、荀子是这一时期神怪思想的代表。孔子并非对神怪一概不去谈论,而是反对从怪异的方向去谈说神怪,希望匡正当时流行的怪力、乱神之谈。墨子认为世人必须接受“上帝山川鬼神”的监正,顺从“天”的意志。庄子神怪观建立在道家政治理念基础之上,是庄学政治理想的托古和演绎。荀子生活在六国吞并战最激烈的时期,也是术士横议、邪术并行的时期,他沿袭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并发展改造了它,把不可知的“天命说”改造成可以认识的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天常说”,并严厉批判各种异端邪说,从而形成对待神怪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孔、墨、庄、荀诸子神怪思想内涵丰富,品格各异,不仅体现了各家学派的神怪观念,而且显示了神怪思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玉米》系列中女性权力意识的虚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毕飞宇的《玉米》系列进行重新解读,以文本之内到文本之外的三重证言,揭示其女性权力意识的虚妄性,即女性权力意识的存在性虚妄、女性权力意识的本质虚妄、女性权力意识主体虚妄或虚妄的预设性条件。虚妄的实质在于男性意识中心下的男性话语强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文章大国,有着悠久的写作历史和异常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不仅有许多文章家对此作了深入探讨,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有些思想家也在这方面作了精辟阐述,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是其中之一.王充生活的时代,正是农民运动进入低潮,封建统治又处于相对稳定的东汉前期.在这一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伪造谶纬,宣扬神权迷信,引起了许多进步的思想家的反对.王充继扬雄、桓谭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更全面地批判了西汉以来唯心主义的种种错误思想.他的著述很多,流传至今而不朽的是《论衡》.这部书主要是针对当时“伪书俗文,多不实诚”的现实而著的,其核心是“疾虚妄”“归实诚”旨在和一切错误的、虚妄的东西进行辩论,批评违背科学的虚妄之言,反对谶纬迷信,打击神权,达到  相似文献   

5.
《论语谶》是汉代谶纬依附于经典的产物,其内容不仅包括对孔子的神化和对《论语》经文的神学性解释,而且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古史、神话、符瑞和谶语,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占星术数、神怪妖异的内容,这些东西虽“颇近荒怪”,但也不是毫无价值。部分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风俗、迷信和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其荒诞不经,就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6.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对汉代经学教育作了不少批判:教学内容囿于五经,导致儒生学识不博;重师法家法.导致儒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用脱离,导致儒生劣于治事;迷信权威,导致知识虚妄不实.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对于神怪小说来说,从神怪观念的产生直至发展成熟都与山岳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指出,现有神怪小说与山岳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神怪小说中所写山岳的原型、阐述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的关系、审视神怪小说中山岳书写的文学性意义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深化研究神怪小说与山岳之间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神怪小说既是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献中直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文字。对神怪小说的解读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寓言精神"影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们对神怪小说的自然本真意义的接受。中国神怪小说客观上显示出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国神怪作品中还包含了激进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些貌似怪异的故事中也不乏宝贵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话本小说中,有关神怪题材的故事占了很大的比重。神怪题材故事一直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话本小说中的神怪故事更加人化、社会化,并且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话本中的神怪故事以娱乐大众为缘起,也带了一定的"劝惩"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宗教迷信思想弥漫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传统儒学意识形态控制力受到冲击,原属"子不语"范畴的神怪传说和街谈巷语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端,志怪小说由此产生并逐渐繁荣。在众多的志怪小说作者中,陇右人王嘉就是最著名的志怪小说作家之一。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秦安县境内)  相似文献   

12.
科举迷信是人们将科举考试的客观结果归结于迷信因素,或希望通过迷信手段左右应试结果的迷信情结或活动。伴随着明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科举迷信泛滥,其大致包括徵兆、神鬼、定命和人助四大类,而每一类科举迷信中,又包含着诸多离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庄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经常讲一些很有寓意的小故事。他有个故事叫《鲁王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鲁国城郊的上空突然飞来一只海鸟,是鲁王从来没有见过的鸟。他以为是什么神怪之物,就派人把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神怪小说维护伦理秩序主要有三种方式:儒家伦理、天命观与因果报应论。神怪小说的伦理秩序折射了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将二者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神怪小说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神怪小说维护伦理秩序主要有三种方式:儒家伦理、天命观与因果报应论。神怪小说的伦理秩序折射了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将二者对照,可以更好地理解神怪小说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第一变:关心我的父亲 农村人信迷信。一次,我的堂妹病了。奶奶带着她去找巫婆。路过外婆家.外婆的邻居问奶奶,你去哪儿?奶奶说,我孙女病了,带她去找巫婆。说完.她就急急忙忙走了。结果那个人以为是我病了,告诉了外婆。外婆急了,连忙打电话给爸爸。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神怪、鬼魂的描写触目皆是,历代不绝。《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专门的神魔小说就不用提了,即便是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水浒》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神怪描写。对于《三国演义》中的神怪描写,评  相似文献   

19.
《搜神记》是魏晋神怪小说翘楚之作,干宝以其“游心寓目”的小说观和“遂混虚实”的叙事技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神怪题材小说诞生以来约定俗成的“搜奇辑逸”之创作理念。作品在创作动机、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神怪形象的定位与操作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世情化倾向,意味着神怪题材世情化的萌芽,对后世传奇、小说及戏曲创作影响颇深,凸显其独特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迷信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他们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具体而言,在构成要素上,宗教是具有内外要素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迷信则是一种粗俗和零散的思想意识;在内在属性上,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它对世界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作出回答,属于形而上思想领域,而迷信是一种意识活动,力图解决个人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属于形而下的工具范畴;在目标指向上,宗教探求生与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迷信则关心此时此地的现世;在社会功能上,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了可供实践操作的道德体系或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而迷信只是一种简单、直接、非理性的心理调节手段,正是由于两者间存在的根本差异,最终使宗教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而迷信只是人类非理性的蛮性的遗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