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既能弥补相关文献记载的不足,又能从中窥见许多当地人的认识。以洒海村铜矿开采为例,田野调查不仅能搜集许多铜矿开采信息,弥补文献记载的缺乏,而且也能窥见当地人对铜矿开采的态度和铜矿开采与当地环境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林惠祥是中国人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我国学者中,他最早系统地调查研究高山族的历史文化,最早科学地论证台湾与大陆史前族群和文化的渊源关系,在台湾民族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林惠祥的台湾民族史研究具有鲜明的人类学历史学派特色--将历史学和民族学有机结合起来,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相互印证,再结合人类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他晚年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甚深,积极追求民族史学的现实效用,以台湾民族史研究为维护祖国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3.
学术视野的下移,促使历史研究从精英走向大众。将生活史研究引入到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以扎根基层的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农村教师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演变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考察、口述史、教育叙事等多学科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农村教师生活史研究,有利于还原历史的多元风貌,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可成为未来教育史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类学滥觞于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促进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交叉与融合。本文介绍了历史人类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相关理论、概念。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在华南、华北、江南等区域展开了一些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进一步提倡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即:田野调查、区域取向、底层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赞赏“走出书斋、再走回书斋”的学术途径,赞赏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结合的学术方法。至于戏剧史的研究,则崇尚“大戏剧”观念,将戏剧当作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的文化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6.
田野调查不仅是人类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在探索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上,发挥区域优势,立足田野基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法是多学科研究常用的有效方法,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同样具有可行性。《文化和社会语境下的缅族民间口头文学》是一书基于田野调查的民间文学研究著作。该书将田野调查与缅甸民间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于研究田野调查方法在缅甸民间文学中的运用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该书作者进行缅族民间口头文学田野调查的分析,阐明田野调查方法在缅甸民间文学运用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田野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应用于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是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与成果的丰富与发展。通过笔者所在团队所进行的"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课程开发"这一案例的田野调查发现,职业教育田野研究剖释的是职业教育的真问题,追求的是对研究对象心理状态、行为模式的理解与把握,体悟的是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特殊调试与应用限度。在归纳职业教育田野研究的"案头""调查""分析"等程序之后,对田野研究进行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推演与试炼,最终形成职业教育立场下的田野研究,即行动型田野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人类学中田野研究的涵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田野研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种田野调查或是田野作业即fieldw ork,是指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到调查现场收集材料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给田野…  相似文献   

10.
吴泽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奠基与发展时期的重要学者,对贵州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都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抗战时期,他积极开展民族学学科建设和田野调查,搜集民族文物并编辑出版研究成果等;新中国建立后,他到贵州民族地区访问、主持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20世纪80年代,他两次到贵州参与中国民族学学科恢复重建工作,对贵州民族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评述他的贡献,能从侧面反映了民族学研究在贵州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1.
比较史学是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专门领域——教育史,应充分吸收史学母体学科所提供的理论养料,借鉴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比较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和教育史研究相结合,遵循其基本原则,对提高教育史研究水平、扩展教育史研究领域、提升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地位等方面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革命史"范式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极具解释力,但"革命史"范式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的更多关注,使其在更纵深的层面上观察近代中国社会时颇显局限,"新革命史"正好为之补正。"新革命"不是对传统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新革命史"坚持朴素的实事求是精神,强调从新的视角、不同学科、不同层面观察中国革命史,尝试使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史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以揭示中国革命的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史学界中,姚伟钧先生作为著名的饮食史专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以通观全局的宏观眼光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阐发了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另外,姚先生还对中国古代饮食典籍进行了梳理与考证,阐明了文献典籍在中国饮食史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姚先生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历史研究观状,提出了历史研究中的心理探析法,进而分析心理探析法的具体方法、适用范围、原则及作用,试图为历史研究开拓新领域,启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元代法制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元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甚少,日本曾一度为元代法制史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远超日本,但仍没有摆脱其在元史研究中薄弱的地位,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特征。其不均衡特征与实证史学、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其研究需具备多方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镇。他注重对时代思潮的考察,又初步尝试中西比较,对清学的缘起、流派、方法等均有创见性诠释。但梁氏的研究也有不少缺陷,主要是中西比较有简单比附的嫌疑,"理学反动说"割断了清代学术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同时文献准备不足,论证有空疏、浅薄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移民史这一研究领域。当代社会随着国内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移民问题被更多的学者所重视。古代移民问题的研究,对探索现代移民引起的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余年来中国铁路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史是经济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十多年来,学术界对铁路史的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成果主要集中在与铁路发展有重要关系的关键历史人物、铁路外债问题、铁路与社会变迁等方面.此外,学者还对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概况特征也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当然,研究中的不足显而易见,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桂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内容之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以壮族文学史研究为著,其重民族性研究、重理论总结、重田野调查、重第一手资料、重全方位研究、重触类旁通开拓新领域等成功经验,值得桂学研究的诸学科借鉴;而其由具体现象如文学作品入手研究本地域民族的民族性,更是桂学研究的宗旨之一;其对本地域文化、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研究,这也是广大桂学研究者所共有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