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是美部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医药传教士。他在华期间的医疗活动不仅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中美医学交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中国医学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起了重要的推逐作用。  相似文献   

2.
谋求教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践行基督教教义和宜宾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落后的医疗条件,为基督教教会在宜宾兴办医疗事业提供了好的机会。同时,教会医疗事业对宜宾医疗近代化如西医的传播、治病救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及近代宜宾人的观念、风俗的变迁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谭树林 《历史教学》2005,1(9):33-37
伯驾(Peter Parker, 1804-1888)是美部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医药传教士.他在华期间的医疗活动不仅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在中美医学交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中国医学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起了重要的推逐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过程中,创办各种社会事业是基督教本土化的重要一环。近代基督教在泉州地区创办医疗、教育、社会慈善以及文字出版事业,正体现了本土化过程中调适的积极一面.这种“以学辅教”的策略赋予传教士“西学传播”的新使命与新形象,客观上为基督教平添了不少亲和力,增进了基督教与泉州地方民众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信誉,并且为中国近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基督教在华传播最成功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传教士很早就进入广西进行宗教侵略活动,为了排除宗教侵略的障碍,他们创办了许多医疗事业,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目的,但同时,这些医疗事业的创办客观上对广西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6.
同仁医院是近代安庆惟一的教会医院。它不断壮大 ,声誉较好。与此同时 ,安庆的教会医护教育和医疗救济事业也迅速发展。教会的医疗活动对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观念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医疗事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唐山近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近代化,城市医疗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城市各界积极推动唐山医疗事业的进步,而推力最大者,当属近代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成就 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健康水准,必须大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条件。 中国的卫生医疗事业的现状,同实现四化、改革开放的形势是不适应的。而这种不适应的状况,在民族地区则更为突出。解放前的青海,医疗卫生事业是十分落后的。1949年,全省只有医院9个,其中省立医院2个,县立医院6个,县卫生队1个;共有医务人员103人,病床1,004张。另外,还有分散在广大农牧区的600多个藏医和300多个中医。新疆自治  相似文献   

9.
研究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框架,以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青州地区的活动为中心,梳理了西方医疗事业在该地区的早期发展历程。传教士以传教为源动力,将西方医疗体系以“创新”形式引进青州,推动了该地区医疗事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所展现出的宗教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能够主导医疗事业在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上的全方位创新。而医疗事业的创造性发展又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供给,并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医学作为基督教会传播教义的手段被带到了中国。其先进的制度体系、技术水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逐渐赢得了国人的认同;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促发了中国传统医疗格局和医患关系的转型。于是,西方近代医院制度被移植到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随之启动。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影响日益扩大,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督教借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强行进入中国;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三是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挑战、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不仅个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从理论与方法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章氏将中国基督宗教史置于跨文化对话的宏阔视域,以现代化理念解读宗教传播的神学内核与价值取向,理性还原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根植的艰难进程。  相似文献   

13.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14.
新南非建立初期,国家面临种族、党派、政治、经济、社会治安等多种矛盾,南非本土基督教组织把非洲本土的政治、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民主精神相结合,强调民主、平等的同时,提倡爱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在经济上帮助穷人,用宗教唤起人们的良知,让罪犯在上帝面前主动认罪,让黑人重新找田自信,为化解新南非的种种矛盾,为它在和平、稳定中逐步走向繁荣作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督宗教强调仅有信仰是不够的。爱是信仰最纯真的表现,爱从信仰而来。在信、望、爱三德中,爱是最大的,这种爱可以使人生超越自然、超越自我,而向更高的境界提升。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圣经》中爱的教导直接相关,这种爱的教导,形成了基督宗教悠久的慈善传统,也成为基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数众多,流传广泛,历史悠久。但蒙元时期在华传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规模并非巨大,从整体上讲,它在中国的影响,要远小于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西方在华基督教会出现“边际化”生存态势,主要表现为社会主导性丧失、侵略性消逝、自觉本土化三个方面,而这些边际化形态就是基督教会融入中国社会的起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18.
满岩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6):118-121
自19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在短短两百年的时间里,韩国由对基督教一无所知,发展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主要传教国家。而今年初发生在阿富汗的韩国人质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对韩国基督教迅猛发展与韩国基督教会多年来步履匆忙的宣教行动的关注。究其原因,这与基督教对韩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指出:基督教传入朝鲜半岛之时,不但与韩国的爱国独立运动相结合,而且还与韩国本土的萨满教在上帝观念上相互认同。当以理学为基础的韩国儒学陷入困境时,基督教就成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部分韩国人的精神支柱,从而创造了基督教传播的“奇迹”。儒学在近代中国也经历了危机,但其影响仍然很深,因此,与强权政治结合而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就很难获得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认同。基督教在近代中韩传播的不同境遇告诉人们: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不可采取把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文化霸权主义态度,强势文化要强行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就会造成社会的对抗和不幸。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 ,它的教义来源于基督教 ,但它的教义、宗教内容和宗教活动方面与基督教有很大差异。它实际上是西方基督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并且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