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文学史中,苏童是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我的帝王生涯》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展现了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揭示了历史的残酷性,人性的丑恶和存在的荒谬。小说中的虚构历史叙事、内聚焦叙事和换位的叙事方式,充分反映了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苏童高超的创作水平。本文将通过对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的分析,研究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苏童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的香椿树街,是新时期以后小说创作序列中极富文学地理学意义的书写,其中涉及的少年的自我想象以及苏童的少年想象,为苏童在当代文坛奠定了少年书写的坐标点。从《黄雀记》中保润偏执的少年欲望出发,观照整个少年书写谱系中的群相特征与精神表达,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被自恋情结支配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程度的个体毁灭。以血腥的暴力书写为入口,不难发现其背后渗透着苏童广袤的南方视界与深邃的少年书写伦理。  相似文献   

3.
人性的阐释在苏童的小说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进入21世纪以来,苏童并未停止对人性的探索,反而以更为细致的用笔去描摹、挖掘人性幽微处最为坚韧的一些质地。本文就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黄雀记》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展开论述,阐述苏童长篇小说中对于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4.
“枫杨树乡”是苏童笔下虚构的故乡,苏童将江南乡土与当时时代历史背景相结合,创造出以江南故乡为主或为起点发生的故事以及形形色色鲜活立体的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包含着对传统乡土小说的一种挑战与创新,因此,分析苏童小说的乡土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于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小说内容平实、贴近生活,并且尤其关注儿童、女性、病人及军人等群体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物特色、语言特色、题材特色及叙事特色等角度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学昕 《文化学刊》2012,(6):173-176
苏童是一位始终在写作上保持唯美品格的作家。这种唯美品格主要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苏童的大量小说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构成记录南方文化的细节和数据,成为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南方、记录人类的心灵史。这些有关南方的记录和想象充满了诗意。苏童不仅给人们讲述了迷人的故事,同时也给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捍卫了小说文体在文化上的尊严,并使小说神圣起来。  相似文献   

7.
陈衡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在陈衡哲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大胆追求和实践中,既显示出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和进步,也留下了新文学女性先驱者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途程中筚路蓝缕、开拓前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于1948年创作完成了反映东北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该部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运用了大量地道的东北方言词,本文对小说中的一些东北方言词进行例释,以期促进对东北方言词的研究和帮助读者对小说语言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登记》是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后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后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两部作品虽有巨大的联系,但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因此也有各自的特色。本文就小说《登记》与沪剧《罗汉钱》进行比较分析,以充分展现二者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苏格兰小说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功用、创作形式和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尝试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创作时,他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创作中,他的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但对早期英语小说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经典小说《白象似的小山》的写作背景,主要阐述作者在该篇小说中使用的主要语言手法和语言技巧,通过选读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总结作者运用这些语言技巧的创作目的和实际表达效果,旨在大致分析小说《白象似的小山》的语言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3.
电影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由无声到声光电一体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明星制、产业化运作等,构成了以产业链为主体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电影文本创作与电影制作相关理论,为小说的影像化创作研究提供了镜头透视、蒙太奇效果拆分结构等新视角,本文将以严歌苓小说为例,对文本影像化叙事创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苏童是一位擅长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且有别于传统女性的另类形象,他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如《红粉》中徘徊于解放与继续沦落中的秋仪、《妻妾成群》中陈家老宅中的颂莲以及《黄雀记》中的仙女,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中后期,日本读本小说作家上田秋成创作了怪谈小说《雨月物语》。《雨月物语》中有3篇翻案自"三言",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能够在其作品融入日本传统文化等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使得《雨月物语》虽然翻案小说,却极具日本文化特色。本文对比《雨月物语》和"三言"的内容,论述上田秋成的文化改造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17.
张之路作为一位有着文体自觉意识和读者意识的童书作家,在小说叙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其小说叙事有着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视角选择的艺术与影视叙事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叙事理论,并立足读者接受角度,对张之路小说的叙事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废都》彰显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物欲冲击下的逃逸与迷茫,它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构架,使得小说具有民族性的本土特色。同时,作者又赋予小说颓废、虚无、悲剧、荒诞、个人主义等现代小说的色彩,使其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七年开始的文学革命,为中国小说创作、小说理论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小说观念、小说内容、小说形式、小说技巧得以全面革新。戊戌变法时期由“新小说”开始的量变,到五四时期终于演发而为质变,实现了从古典小说到现代小说的飞跃。郁达夫曾将这一变化称为“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我们则称之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