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的内在意蕴在于对法律的信仰。其中,正义和融入民情是法律得以信仰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自然法对西方法治的影响启示我们:发掘中国法律传统的有益元素,将其融入社会民情,是培植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极其重要的途径。而适度加强道德法律化,是对我国法律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前,法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而之前中国的法治进程步履蹒跚,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信仰作为原动力。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内涵的解读,分析当下我国法律信仰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而探求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固化民众对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之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原动力,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小引 超自然信仰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精神现象。是否可以这样说:尽管超自然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但即使社会生产力大为发展了,还会有超自然信仰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超自然信仰仍然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超自然信仰之所以如此古老又如此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之中,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无不具有超自然信仰赖以存在的共同条件,即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软弱和无  相似文献   

4.
本文整理了澳门各庙宇历史中与"袪病"有关的内容,结合澳门历史上重大的疾病事件,疏理社会出现大型医疗危机时,民众如何透过庙宇和神名崇拜以消灾去病,以研究澳门庙宇和民间信仰中的治病元素和"袪病"文化,探讨民间信仰对社会民生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中透露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信念。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一切价值观念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精神现象,在整个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信仰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激励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变化,而其中十分普遍且非常复杂的就是人们信仰观念的变化。如信仰形式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并存、信仰认同从外界社会到个人内心、信仰态度从狂热崇拜到理性反思,这些转变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价值取向问题。面对信仰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理性分析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前瞻性地展望未来民众信仰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引人们的信仰观念在更高的水平上与社会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宣誓就职仪式中,“物质符号”“行为符号”与“语音符号”乃是关键元素。其中,公职人员宣誓仪式的“戏剧化”有助于其本身目的之达成,印信交接仪式的举行实属必要。同时,公职人员宣誓就职仪式之所以体现神圣性,就在于其摒弃了“大众化思维情结”,实现了由“广场化”向“剧场化”的转变。在承平之时,为内化民众的理性精神与品质,凸显程序与秩序观念,政治生活应逐渐向“剧场化”回归。揆诸史实,要求宣誓人在宣誓时左手抚按《宪法》的规定乃胎息于西方宗教传统。但对我国而言,“法律信仰”的培植应以宪法、法律对人民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为基础。此外,公职人员宣誓时将手举起,以示勤政。“握拳”是人类“情绪激动时的外部表现”,在现代法治社会,“清明安和”的理性精神愈显重要,公职人员宣誓就职时完全可将右手举起,向上伸直,手掌放开,五指并拢,掌心向前。如今,为提升宪法意识,增强政治认同,公职人员宣誓就职应由专任司仪主持,其音调应“乐心感者”,四平八稳,借以烘托仪式之庄严与威仪。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地推进法律文化认同,可以培养更加广泛的公众法律信仰和树立法律权威,所以做好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法律文化认同的探讨和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解法律文化认同的内涵出发,就法律文化认同在现阶段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新时期法律文化认同的特征以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目的就是要探讨有效而全面的法律文化认同实现路径,从而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诚信缺失、网络恶俗泛滥、网络暴力涌现、网络冷漠严重四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网络自身属性缺陷、网络主体心理困境、传统道德精神流失、网络监管力度不足等。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的表征,亦是解决当下问题的精神宝藏,对治理网络道德失范、建设网络道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待业具有内在驱动力.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文章就如何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推动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欣 《职业圈》2014,(4):34-3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兴办的“强国”和“求富”企业以及稍后秉持“实业救国”理念的民族资本发展,是商人和商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开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创富则成了多数国人最为认可的人生追求。企业大量需求的管理、营销、人力、法律等“商务人才断升温,而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却多呈“门前冷落鞍马稀”之态。  相似文献   

12.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认为,“儒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理论,与清教徒所信仰的彼岸世界和积极改造世界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韦伯在对比新教伦理与儒家思想之后,认为儒教伦理既缺乏法律的理性,又缺少自然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杨德桥 《职业圈》2007,(4S):50-51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准和主导性的价值信仰,决定了合同在生存条件配置中的支配性地位。合同作为形成法律关系的手段,可以保障人的自由、尊严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梅山地区信仰的女神众多,如桃源洞女神、梅嫦神、白氏娘娘、梅婆蒂主、唧唧女、三霄娘娘等。这些女神信仰体现了原始的母权内涵:女神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追求爱情;勇力过人;有领导、管理才能,社会地位高;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这种原始母权内涵的形成和女性自身独特的生育能力与梅山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梅山地区女性在祭祀中所处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该文主要研究梅山地区女神信仰所蕴含的原始母权内涵,并探究其成因,期望助力地方文化的繁荣,促进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5.
一人类文明文明人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被现代学术界称为"天书"之《易经》对人类文化所下的定义。从东方人的宇宙观,通过观察天象,推断与了解时序变化。而通过人类的生活与劳动所呈现的一切以及创作的精神物质则谓之文化!当然,这是东方古代对文化较为狭窄的精神层面的阐释。西方人的宇宙观及对文化的解读则更为深入。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其生活过程中通过工作与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所产生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整体;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上所发生、  相似文献   

16.
神学家巴尔塔萨(Balthasar)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他认为宗教艺术审美是宗教艺术与宗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艺术形式对宗教精神的承载。壮族民间信仰姆六甲通过花的宗教象征体现出社会演变背后壮族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性的世俗化人间。本文以西方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来解读东方姆六甲神话嬗变的宗教审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修养、忠恕之道、人文精神是儒学的道德修养的精髓,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是当代人的道德迷惘的现象,媒体应该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借鉴儒学的道德精髓,承担传统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道德展现平台、道德讨论场所、舆论监督阵地、道德文化园地等作用,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当前,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存在缺失,本文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知识素养和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9.
冉臻  李方海 《职业圈》2007,(3X):26-27
道德修养、忠恕之道、人文精神是儒学的道德修养的精髓,精神迷失、道德失范、常德缺位是当代人的道德迷惘的现象.媒体应该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借鉴儒学的道德精髓,承担传统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道德展现平台、道德讨论场所、舆论监督阵地、道德文化园地等作用,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诸多含有民间信仰叙事的小说中,渐次形成了一系列的或真或幻、或恍或惚、人鬼不分的离奇故事,使得这种小说平添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怪异色彩、荒诞效果。这些作品把审美的目光关注到"民间信仰"这一精神领地,透过它来探究人生的真知、真谛,以及一种"民间—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