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婷 《现代传播》2006,(4):74-77
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应该自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创新品格和诗意品格三者合一的美学品格。文化品格是指影像叙事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具体体现为电视剧影像叙事的理性精神和悲悯情怀;创新品格表现为语言形式的创新和创作观念的创新;诗意品格是影像叙事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影像叙事的文化品格、创新品格基础之上,又融叙事形式、叙事内容、叙事观念、叙事伦理等为一体后到达的审美状态,是一种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早在三十年前,新闻界就有人提出将美学运用手新闻学,发展成新的边缘学科——新闻美学.版面编排是新闻学的分支——报纸编辑学的内容之一,因此,版面美学也必将随着新闻美学的诞生而问世. 版面美学不同于版面美,研究版面美只是版面美学的一部分内容,版面美学还有其更重要的另一部分内容,即研究读者的审美实践.作为版面美学,它不仅与编排版面艺术相联系.而且直接与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相联系.它要求版面审美不仅具有直觉性——即诉诸感觉(视觉)的版面形式的美,使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而且要具有功利性——即诉诸知觉的版面内容的美:使人受到感染,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朱琳 《视听》2023,(4):29-32
在数字技术美学时代,影游融合类电影的美学取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游戏叙事——既影视又游戏的跨媒介叙事,游戏视听——陌生化的光影奇观,游戏消费——超验性的想象力消费。影游融合类电影顺应了跨媒介融合的行业发展需要,显现出数字技术和艺术审美的创新性融合,在元宇宙概念逐渐成熟的影响下可能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创作者们仍然需要把握好形式美和意蕴美、物质手段和精神内涵的关系,从而真正做到忘却技术,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京芮  张颖 《今传媒》2023,(5):78-82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大众艺术,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上甘岭》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传播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主流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具备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立足于美学视角,根据电影艺术的特殊性,深入剖析了影片《上甘岭》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艺术元素,解析了影片的历史真实书写艺术真实之美、线性叙事表征影片结构之美、声画融合直抒音乐之美,探讨了鼓舞人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美育价值,旨在挖掘电影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引导观众获得审美体验,感受红色经典带来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6.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重要的时代命题,纪录片《大国基石》以艺术方式作出了回应。在主题呈现方面,该片对守正创新、刚健有为、天人合一等中华美学精神的观念生成予以整体观照;在叙事策略方面,以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等手法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像化呈现路径;在话语建构方面,辩证阐释中华美学精神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之间的“相生关系”,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以美导真、以美导善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故事即导演与观众沟通的工具。因此,叙事是一部电影最为核心的任务。从叙事美学的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空间)出发,对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叙事手法与技巧上与华莱坞"作者电影"一脉相承,其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逼仄的叙事空间与反常规的叙事结构相得益彰,在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下给观众更深层次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电视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探讨电视新闻叙事的审美性,认为电视新闻叙事在叙事、事件、本质、价值方面分别具有表现与体验的统一、事件拼贴与再现的统一、复制真实与理解真实的统一、叙述与情感的统一四个艺术内涵;同时,电视新闻叙事应该注重新闻的教育性与娱乐性。  相似文献   

9.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所说的散文是现代散文理论所指的狭义散文,即属于文学范畴的抒情叙事散文;我所指的新闻,是指一切形式的文字新闻,主要指消息和通讯。所谓新闻的散文美,就是说新闻作品具有散文的素质。散文是文苑中一朵精致的花,有着独特的美学旨趣、审美标准和写作时必须遵循的美的规律,譬如诗的意境、形散神聚的结构,素雅的语言风格等等,下面试加以申述。一、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从应用美学角度论图书馆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馆美学属于应用美学的范畴。应用美学作为理性与感性文化的交融,具有沟通和联系物质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作用,是一种整体的美。图书馆美学正是实现各种文化美的桥梁和纽带,是这一整体美的体现。图书馆美学是应用美学领域的多种美学融合的综合美,它以人文美为基础,融合一定的景观美、馆藏美、艺术美和地域美等,组合成图书馆的整体美学。  相似文献   

12.
新闻摄影最感人的是真实,它的美也来自于真实。本文列举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新闻照片,通过知白守黑多章法——黑白美,情感强弱有洞天——色彩美,于无声处听惊雷——视觉美,新闻摄影现实美的大忌——摆拍等四个章节,对现实主义美学在新闻摄影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违背新闻摄影的现实主义美学规律的摆拍现象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3.
一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是美的。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具备特定的审美意义。即是说,副刊的形式应该是美的——多样统一,色彩纷呈;副刊的内容应该是美的——严肃活泼,广博杂新;副刊还应具备个性美——风格独特,雅俗共赏。本文仅就副刊的个性美谈点粗浅看法,探讨一下副刊美学个性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钢铁年代》是一部蕴含人文关怀、情感蕴藉的工业题材电视剧作品,该剧体现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中国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本文将从该剧对工业题材的厚度诠释,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叙事智性等方面,解析工业题材电视剧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5.
刘曼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93-94,115
文章以图书馆环境关学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环境、馆外环境、馆内环境、装饰环境等方面,指出图书馆的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旨在以美学的理念解读图书馆的环境,以美学的宗旨研究图书馆环境,把图书馆环境与美学研究理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刘传武  刘鸿 《新闻世界》2010,(11):16-18
近年来,叙事类电视专题正异军突起,逐渐占了上风。同时,对叙事话语权的争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继承和突破也正在考验着电视人,怎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电视叙事话语、电视叙事模式,对电视人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影片具备丰富的镜头美学特质,充足的文化叙事美学,纪实主义电影本体。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监制,都深深的形成了“侯式风格”。本文就以侯孝贤的影像风格为切入点,研究其镜头背后的诗意与忧思,剖析这个文化韵味十足的电影诗人。将重点集中在侯孝贤电影的美学思想上,解读电影中的镜头和叙事,探究电影本体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美的领域;具体地说,则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有关的领域。现实存在的美,即自然美和社会美。新闻的职能,是反映人的社会生活,激励人们去建设美好的生活。可以说,新闻正是要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把美学引进新闻领域,并努力提高新闻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不仅是美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也是新闻学应该注意研究的。新闻的美学价值,包含新闻本身和新闻对客观世界美的反映。艺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是间接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升华、再创造,因之比客观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一、电视新闻存在不存在美学? 美学,顾名思议是研究美的本质和揭示美的规律的科学。美学与新闻似乎是“不搭界”的,但是,电视新闻摄影摄象及蒙太奇组接与艺术“搭界”,那么电视新闻究竟存在不存在美学?有的人认为,电视新闻不是艺术片,不存在美学。而又有一些人片面地强调电视新闻的美,给它加上“及时美”,“接近美”、“重要美”等等名称,不伦不类。研究电视新闻存在不存在美学,先得考  相似文献   

20.
郝小丽 《大观周刊》2011,(44):232-232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高品位的审美修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其次要善于运用美学观点把生物学教材中有蕴涵美的知识进行解构,并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再次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