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影、电视剧中所有说出的台词都叫对白,亦称“台词”。指影片中由人物说出来的语言或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对白是人物形象构建、表现人物交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1955年,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区分说,后他又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该文以英剧《黑镜:急转直下》中人物对白为例,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着重分析人物对白的言外行为,阐释人物对白的语用意义。从中可以得出,分析人物对白的言外行为具有交际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中人物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对了解现实交际中对方话语的深层含义,更加得体、恰当地完成交际目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武帝众后妃的事迹,通过阅读史料可以了解上层贵族妇女的身份地位。西汉前期上层妇女身份地位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与政治影响中,通过研究《史记·外戚世家》中涉及的后妃及相关人物,可以发现西汉前期上层妇女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汤姆·布坎南的家庭伦理意识、阶级伦理意识、消费伦理意识和种族伦理意识方面的探究,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虽然经济已处于高度发展的状态,但其伦理意识的改革仍然呈现出了"相对滞后"的特性。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仍然主导着美国社会主流文化。验证了新兴的社会伦理意识形态想要取代传统的伦理价值观还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由中国青年戏剧导演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由于其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编和实力派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完美塑造,该影片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的本土化、人物设置的本土化、群像演绎与人物塑造的性格化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十二公民》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6.
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对话言语描写来展开人物冲突与推进情节发展,对剧本的言语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戏剧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该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维度对《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与儿子比夫的对话片段展开行事行为话轮分析,旨在揭示剧中父亲威利与其儿子比夫之间冲突的本质与根源。研究发现,父子对话中批评性传达以及否认性回应等行事行为是构建戏剧人物冲突的主要话轮模式,而行事行为类型中具体的言语内容,更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是该戏剧人物之间冲突形成的本质及根源,表现了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物质化与理想化解读。  相似文献   

7.
孙冀 《文化学刊》2013,(5):168-170
《庄子》从坚拒阶级政治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王朝君主专制政治进行彻底的否定和嘲讽,同时热切向往人类真性情的充分实现。庄子诉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在旧社会不能实现,而在现代社会则获得了政治正确的强大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现代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8.
邢军 《文化学刊》2013,(2):49-53
1937年,联华公司的集锦片《艺海风光》公映。其中贺孟斧执导的《话剧团》突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剧框架,大胆地将人物的心理幻觉作为电影的表现对象,以人物的内在心理处境映照其所处现实环境。这种压缩外部叙事空间而着力开拓人物心理空间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大环境下显示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勇气,预示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某种多元化可能。  相似文献   

9.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打工文学”的先驱人物,王十月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进城务工群体形象。他们或是在工地和流水线上挣扎的底层农民工,或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中产阶级,或是下海经商的致富阶级。由于工作性质、居住环境、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往往对城乡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物质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心理层面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做出了最契合自己生存境况的城乡选择。王十月的小说不仅展现了进城务工群体的生活图景,也为当下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城乡共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中的“一二三”理论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成分是抽象难懂的。电影《大闹天宫》提供了语用意义平台,在故事叙述、视觉刺激、言语分析和感情共鸣方面展开对老子的一二三理论的体验认知,从而肯定《大闹天宫》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温室》是哈罗德·品特早期政治剧的代表,文中故事是现代规训社会的真实写照,揭露了当时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以福柯的权力规训、生存美学等理论分析《温室》,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在话语层面所受的规训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讨论当代人在规训社会中何去何从,由此揭示哈罗德·品特对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呼唤与追求,这对于现代政治治理、身体及话语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两部《狄仁杰》系列电影,糅合了古装、宫廷、侦探、武侠和玄幻元素,成就了近10亿的票房,也成为徐克"北上"以来电影的代表作。本文从魔幻大片背景出发,就类型、剧情、人物和内涵四个角度,比较探讨两部电影的特色、优长与缺憾。  相似文献   

14.
迪士尼童话电影,指迪士尼公司旗下以童话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迪士尼童话电影数量很多,其中有一种可以归为反转经典模式,即保留原著的人物与情节,但颠覆电影的主题,传达与原童话相异的价值观。《沉睡魔咒》是该种模式的经典之作。《沉睡魔咒》通过对童话《睡美人》主题的颠覆和人物的创新性设定,表现出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响应,并且通过解构主义,呈现给当代人不一样的童话世界观。反转经典模式通过颠覆主题响应时代的"叛逆"精神,为观众带来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日留学的经历使得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特别是受到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影响。郁达夫的《迷羊》和谷崎润一郎的《痴人的爱》在人物设置、女性形象及性爱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迷羊》突破了《痴人的爱》中"私小说"的狭隘范畴,描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内容,表达了身处封建社会的青年人的爱的苦闷与性的悲哀,具有反抗封建旧道德旧伦理的社会价值。郁达夫立足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苦闷,对日本唯美主义小说进行了不断的过滤和变形,使其作品既具有日本唯美主义的特质,又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重要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作为英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其作品《时间之间》中将弃儿的爱与家的回归作为主题。基于女性主义的关怀,作者将具有"救世主"角色性质的女性人物安插在男权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中,使其成为大团圆结局的重要人物,以此彰显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晁说之在宋代学术史上地位较为重要 ,他是宋代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怀疑《诗》与《诗序》作者不同 ,并以求实的态度恢复《古周易》 ,又以尊古的态度崇孔非孟 ,其学术试图超越汉学、宋学 ,直面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8.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的劳伦斯》改编自英国军人作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回忆录《智慧七柱》,是大卫·里恩"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2004年,《阿拉伯的劳伦斯》被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为50部最伟大的史诗电影中的第一。一部人物传记片能如此具有史诗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影像建构与观众情绪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20.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其特有的智慧将普通的一日三餐上升为哲学层面的行为方式。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穿越民族融合和社会更迭的诸多事件背后,是饮食在不同人文氛围、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甚至民族矛盾之间的调和。这是一种高深的智慧表现,也是对中国人“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最好的诠释。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积极态势。通过对该时段不同阶级饮食方式、习惯的分析,可以窥见不同社会阶级的经济情况,该文以饮食这一社会重要活动形式为切入点,以期全面了解该时段社会不同阶层的真实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