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年时,跟人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大家估算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到底能认识多少人。所谓的认识,是指双方见面能叫得上名字,或多或少有过些交往的人。要不然我认识林青霞钟楚红关之琳,她们却不认识我,也不会上我家来玩,这当然不能算在内。我想了好半天,说了一个自认为很保守的数字:一千人。我当时心想,亲戚、街坊、以及各级同学相加,就有好几百人,以后工作也会认识些人;将来结婚,对方的亲戚朋友又会认识一些;还有通过社会交往认识的人,总共加起来,一千个人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相似文献   

2.
有人向往热闹。舞厅、剧场、商场……那儿人多就往那儿走,那儿热闹就往那儿挤。我却向往寂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活。白天,记者的职业不允许我寂寞,必须和熟悉的,不熟悉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夜晚,我便把自己关进小小  相似文献   

3.
从1992年以来,我先后在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刊播各类新闻稿件近千篇,连续4年被河南省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沉到基层抓“活鱼”。我是焦作市山阳区人武部的专职报道员。1983年退伍回乡后,一直在外干临时工。由于在部队时爱写写画画,经常也有些“豆腐块”见报或被广播电台选用,1991年底,我被推荐到山阳区人武部任专职报道员。我喜欢深入基层,经常与基层武装部的同志和民兵们打交道,认为只有和基层的同志打交道,才能发现新闻线索。我乐于坐夜,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因为我觉得只有坐夜才能写出好稿。一次…  相似文献   

4.
有位编辑说,我一走进夜班编辑室就发怵。心想:一天的推磨又要开始了,又是一大堆稿,要看、改、删、排、制题、计算字数、设计版样、看报样,整天和各种铅字、花线打交道,天天如此,象个走马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枯燥、乏味。夜班编辑无非是个文字匠、组版匠,哪一天能到头呢? 作为一个版面编辑,乍一听,好象是那么回事。细细想,则不尽然。长期的版面编辑工作使我逐渐认识到夜班编辑岗位的重要。版面编辑绝不是个单纯的文字匠、组版匠,而是一个特殊评论员、厨师、守门员。  相似文献   

5.
边慧玲(杭州市房产档案馆副馆长):我20岁参加工作的那年,正好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我怀着热爱和向往来到让人感觉有几分神秘的房地产档案资料室。屈指算来,我与档案这个平凡行业打交道已有30年的时间了,亲眼目睹和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局房产档案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所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采访风格很受朱镕基总理喜爱的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吴小莉曾撰文说:“当记者首先要喜欢与人打交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记者根本上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笔下写出的文字,只是与人打交道所产生的有形记录。  相似文献   

7.
栗:创作"面具"系列时有没有特别的生活上的感觉呢?曾:我觉得可能是我到北京以后,刚开始真正可以交流的朋友其实很少,互相之间场面上的感觉太多,而且又需要和很多人去打交道,需要和很多人见面。我在武汉的时候就很少去交新朋友,也不会社交,都是很自然的从小长大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8.
会用数据创造内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把社会上的工作分为三类:跟数据打交道、跟事物打交道、跟人打交道.你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工作的三个要素,工作本质越复杂,这三个要素就越缠绕,而工作的可替代性就越低,反之则会越高.如果你在餐馆里洗碗,你只是对付脏碗筷,那么你一定会被替代掉;如果你是专利律师,你需要钻研这三个要素中的所有问题,钻研数据、钻研人、钻研事物,这样你被替代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相似文献   

9.
我作编辑工作已有七八年的光景,编的书不下百十种,但其中册数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还是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羊角丛书》(主编赵喜民、孙晓)。这套丛书于工986年春开始筹划,至今已出版两辑16种,并将继续出版11种。我作为丛书的常务编辑,自始就和丛书的编委们,作者们打交道;信函、电文有数百封,电话接谈更是不计其数;接稿、退稿、改稿;出差、开  相似文献   

10.
仅仅和同龄的朋友或相同行业的人士交往,绝对产生不出奇妙的策划。比起和同业者的交往,我的更多策划是在与其他行业人士的接触中产生的。我们书房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也是没有培养出接替我和福岛君的编辑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25岁,程序员对这种男人我很反感。我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作为男人应该果断、坚强,“娘娘腔”男人做事犹豫不决,和他在一起我会觉得别扭。这种人之所以这样,可能家里没父亲或者小时候接触女人太多。但是人与人说话和做事的方式都不同,我们也没必要排斥他们。我想,除去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外,这种性格不会对事业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位于福州路的上海图书公司下属的旧书店负责收购工作.尽管回收旧书刊这个行当很平常,但毕竟是与读书人和藏书家及其后人打交道,自然会遇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龚海燕 《出版参考》2007,(27):10-11
九年的版贸从业经历,每天和不同的书、不同的人打交道,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一个个艰难时刻,是猝不及防的遭遇、咬牙坚持的过程和问题解决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学法律、教法律,也做兼职律师,平时打交道的大多是各种各样的法律人。法律人包括法官、律师、检察官、法律学者等以法律为业的人。这个“业”不仅是职业(vacation)、专业(profession),更是一种志业(calling)。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的人,尽管在基层带兵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稿件,却很少和编辑、记者以及新闻干事打交道。可在写作路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我心里特别感动。2006年7月,我从军校毕业后申请来到了新疆,在伊犁军分区松拜边防连任排长。  相似文献   

16.
十年识人     
既然是"名人写名人"栏目,那我们就先追溯一下"嵇"姓名人吧。嵇姓得姓于汉初,发祥于今安徽宿州。始祖:少康。嵇康(223-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这个在百家姓中不上位的稀有姓氏,从百度搜索出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所建树的也不过六人。而在当今,我偏偏就认识了嵇万青。  相似文献   

17.
"整天和老年人打交道,感觉如何?"接办《老人天地》版以来,很多同事这样问我。他们大抵是觉得,一个看上去虽已不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却还有些热度的人,过早地沉入到"夕阳红"中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绵绵副刊情     
李梁 《传媒》2002,(11):11-12
大约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过和报纸副刊打交道的经历。因为在我们中国,杂志再多,也没有报纸多;更遑论出版社了。这样,在每一个写作者起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最先打的主意都是上报纸副刊,而后才有可能是登杂志或者是出一本书。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不过我最初和报纸副刊打交道纯属“近水楼台先得月”。那还是上中学的时候—我上中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触摸死亡     
死人不可怕陈清,女,29岁,首都医科大学解剖组教师在很多人眼里,我的工作很可怕——成天和死尸打交道。但我仅仅把这些尸体或器官当作实验用品和研究对象,所以在我的眼中,“它们”不是死尸,而是生命完结后的一种自然状态。我认为人死后没有所谓灵魂或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所以我能坦然面对。有的人甚至同事对尸体持有忌讳,他们反对把解剖器具拿到解剖室以外的地方,对此我不以为然。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教研室看书,听到有个微弱的声音叫我,打开门一看,是外语系的赵老  相似文献   

20.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