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楚 《传媒》2002,(5):45-47
记者徐滔 徐滔,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制片人、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记者。 在作为政法记者十年时间中,徐滔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她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她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她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  相似文献   

2.
一个记者,能够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得到观众的敬佩,更非易事。然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记者徐滔,却是一位让许多观众喜欢并且敬佩的记者。徐滔在做政法记者的11年时间中,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战。如果说政法领域是和平年代中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政法记者就是奔波在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徐滔始终认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报道怎么去感动别人。正是抱着这种爱岗敬业、勇于献身的精…  相似文献   

3.
徐滔.是中国数以万计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她是法制节目主持人.但享有“荣誉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她视职业为事业.倾注生命和心智.一往无前地工作并幸福着。她的节目曾经5次获中国新闻奖、连续三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闻一等奖.28岁时即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2年又获得中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相似文献   

4.
一个节目主持人,能够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得到观众的敬佩,更非易事。然而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主持人徐滔,却是一位让许多观众喜欢并且敬佩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5.
她的履历很简单,“档案”二字几乎可以概括她工作的全部历程。她是一个执着的人,干上档案管理工作后就再也没有“移情别恋”,档案伴她渡过了整个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6.
身入险境协助破案,冷静机智赢得赞誉——北京电视台记者徐滔的事迹感人至深。请阅读《和平年代的“战地记者”》一文,愿更多的新闻工作者见贤思齐。  相似文献   

7.
赵婕  辛渺 《出版参考》2005,(4):39-39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我也是这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的次数有限,所以,我每次见他所穿的衣服一定记得穿给路子看看。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分享方式,除了述说那些细节,还要彼此帮忙留存一些印象。路子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8.
刘璐 《新闻天地》2007,(11):15-18
在北京市的大案要案现场,几乎都能见到徐滔和她的团队的身影。她曾经化装成旅客,偷拍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曹经假扮疑难症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曾经头戴铜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战;也曾一次次深入险境,单兵突破,拿下一个又一个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9.
徐滔在作为政法记者的11年时闻中,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曾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曾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战。徐滔始终认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报道无法去感动别人。正是抱着这种爱岗敬业、敢于献身的精神,她一次次深入险境,单兵突破,拿下一个又一个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民晚报是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非常注重社会新闻报道,这是对的,而社会新闻中的大头又是一些案例报道或法治新闻,在这点上我发现晚报编辑很善于作题。排除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不谈,他们在作题上还是挺讲究适当的技巧与“噱头”。比如,常常一些一般性的案例报道到他们手里,标题可以作得很吸引人又很客观。  相似文献   

11.
走出死胡同     
走出死胡同李庄近来不少地方出现“追星热”,搅得一些青少年如醉如狂。“追星热”祸源之一是“捧星热”.一些传播媒介的少数人掀波推澜,有的简直是始作俑者。“星”是可以写的,他(她)的敬业精神、艺术造诣以至奋斗历史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不少读者很关心,希望从中获...  相似文献   

12.
美女辩证法     
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从网上传来她和夫君的照片,是在法国普罗旺斯。摄影师的技术很一股,把著名的小资圣地拍得跟“俺们乡下那疙瘩”似的,让人相当失望。但好在有阳光,把镜头里那两个人照得很清晰,很——好看。女的白净妩媚,奶糖似的,男的也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清爽,好看。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上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犹豫,她说:“你能给我订一份《生活报》吗?为这事儿,我在家想了一整天,真是不好意思!”听了这话。我没有犹豫,对着电话大声说:“行!没问题!”其实,我没有权利随便送人全年的报纸,只能自撺腰包给她订一份。可我觉得她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儿子,我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打电话的人就是商景超大娘。  相似文献   

14.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41):84-84
相信昆明很多热爱户外运动的驴友们都知道武定九厂乡有个叫做“香水馨”的地主,可奇怪的是,如果你问当地人,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后来才知,这个好听的名字原来是由一位热爱户外运动的“驴友”取的,而且这个“驴友”还经常发现“新大陆”,每当她发现一个没有被开发过的旅地时,就特别兴奋和刺激,并有冲动想为这个地方取名。她就是云南哀悼外运动协会会长——潘红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赵园先生的写作应该很不轻松,也不让读者轻易可以停靠。她的写作姿态一直是“站着”写作,我相信这种姿态同样来自她的研究对象:“遗民”姿态中的“审视之外更有自审”。真正让文史研究落笔踟蹰的是研究者之为“人”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因“人”而异,无论我们多么自诩“体贴”、努力“触摸”乃至“放下自己”,实际的困惑依然是:我们能吗?  相似文献   

16.
广施 《出版参考》2009,(18):27-27
9月4日,《徐滔进行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央视主持人朱军第一次主持新书发布会活动,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他所钦佩的同行与好友,于丹也到场助阵并揭秘徐滔背后的故事。《法治进行时》从1999年12月27日呱呱坠地,  相似文献   

17.
有关刘亦菲家主动向郎朗家示好(爱)的新闻,又让很多人兴奋起来。其实,我早就有这个美意,希望这对金童玉女可以成为一个爱情组合。中国人有个朴素美德:就是什么都希望“一对儿”,好事成双。很多时候,人性里还有个弱点,你“好”会遭人嫉妒的,但是如果你好到“绝好”,人们就会更希望望年轻钢琴家郎朗,有个好上加好的国产好女人与他好上后,带到全世界去显耀我们的华丽、富强与文明,我吃饱了撑的找了老半天,发现只有刘亦菲是最好人选,她干净清纯饱满的面容适合国人的审美,我其实也试想过章予眙,但是她因为演过日妓遭一些中国人抹黑,而刘亦菲虽然没有她名气大,但是起点高,很有国际化潜力,更重要她给人一尘不染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回家     
《出版参考》2005,(11):6-7
德里克站在卫生间门口,望着妻子菲尔纳迅速而又整齐地收拾着行装。想到她要出差,感到挺有意思。妻子踮起脚吻了吻他的脸颊。看到她脸上淡淡的红晕,他知道妻子很兴奋。她要开始新的工作,也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德里克感到很紧张、很陌生,甚至感到像是被遗弃了似的。“高兴点,”妻子对他说,“只有两个星期,我就回来了。”可他面临的这两个星期,却像一辈子那么漫长。  相似文献   

19.
梧槐 《新闻世界》2004,(10):36-38
昔日,她是一名英姿飒爽、受人尊重的“女警花”。因容貌出众、业务能力强,曾两度成为某知名公安杂志的封面人物。一个“黑社会”老板抓住了她“虚荣”的致命之处,将她包养,诱她染上毒瘾,又将她抛弃……毒品吞噬了她的灵魂。为筹集毒资,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召集三陪小姐等人敲诈勒索,乃至被逐出公安队伍。2004年6月,她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警花”就这样凋谢了……  相似文献   

20.
我很喜欢读名记者彭子冈的作品,她的文字往往犀和、凝重,具有文采,至今她的“神笔、慧眼、学识”还是我练习写作的追求境地。多年来已不见她那种风格的文字再世了。最近首都女记者协会举办“子冈报告会”,会上子冈之子戏剧专家徐城北的发言又承继了其母亲的风格,给人以凝重、深沉之感,读了很受启发。请看1月19日人民日报消息中引用的两段话:(1)“我母亲的职业固然是记者,但她的目标是做一个完全的人,无论是深处逆境还是载誉之时,她作为人的本性始终未改。在她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