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现代新儒学的研究风行海内外,而非儒学派则被忽视。罗检秋新著《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以道、墨、法等非儒学派为中心论题,可说是弥补了当前学术研究中的不足。综览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该书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研究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从历史根源来解释近代诸子学兴起、发展的历史终极原因。近代诸子学能纵横捭阖,承前启后,首先是传统学术自身嬗变的结果,从宏观脉络上追溯了清朝前期诸子学的内在变迁以及儒学和诸子学由对立到调和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晚清瑞安孙氏家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瑞安孙氏家族是南宋永嘉学派在晚清复兴的启动者。孙氏家学长于《礼》学,尤精于温州方志研究。孙氏两代“经世“观都是以经为本,兼重史学,但在对待西学和诸子学上的态度迥异。孙衣言对诸子学,尤其对西学是极其排斥的,但在孙诒让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却为诸子和西学给予了一定的空间。孙氏两代“经世“观的差异表明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之学发展至清末,已不再限于传统的“通经致用“、“以史致用“,而是会通中西,旁通诸子,推动了儒学形态的近代化与传统学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兵学的经典之作,近代尤其是1937年全面抗战后对《孙子》的研究可谓盛极一时。近代早期西方军事学在华传播之时,《孙子兵法》作为传统兵学代表被冷落一旁,抗战开始后,它的重要地位一再得到强调,并被近代中国知识人反复研究,这个现象本身就传递着意味深长的信息。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了近代军事学人在融合中西兵学上所做的努力与思考,并对融合中西兵学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还以民国《孙子兵法》研究为视角,研究了西方军事学在民国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学术传播的语境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自近代中国传统兵学向现代军事学转型以来,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随着中日关系形势日趋紧张,时人在严峻的时局刺激下,开始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学中汲取资源,构筑中国本土的现代军事学理论。在敌强我弱的现实境况下,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将《孙子兵法》中“兵闻拙速”的思想加以创造性转化,着重阐发其对立面“久则钝兵挫锐”,从而提出持久战的思想。其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杰出的代表。概而言之,全面抗战的战争实践为《孙子兵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映衬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这也直接促进了此一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复兴,反映出时代变局对中国现代军事学理论的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勇先生在四论、五论“新子学”中,均提出变革《汉志》“尊经卑子”思想的主张。沿着方勇先生的思路向上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刘歆、班固等人所阐发的“尊经卑子”理念,其理论支撑是《汉志》《七略》所构建的“诸子出于王官”之学的思想脉络,其后《隋志》进一步将各派诸子与《周礼》中的职官一一对应,试图将诸子之学纳入“六经”体系。但若将诸子思想与《周礼》中各职官、职文仔细进行比对,则能发现《周礼》产生于各家诸子思想成熟之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不存在诸子借鉴《周礼》思想而成己派之说的可能,这显示出《汉》《隋》两志在处理“诸子”源流问题上单一、粗简的缺点。在此种情况下,方勇先生所提倡的“《子藏》学”则较好地填补了《汉》《隋》两志在诸子学领域内的缺失之处,其对诸子的分类、评析与等而视之的研究理念,超越以往疏解诸子思想的常规路径,并俨然成为当今子学研究系统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作为兵学经典,在国内外研究者甚众。然大多是就《孙子》而论《孙子,》而没有将其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探讨论述。本文通过比较论证,从成书年代、文体结构、议论说理、语言与修辞等方面,探讨了《孙子》与先秦诸子散文的关系及在诸子散文中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先秦汉初诸子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其评价内容,在《庄子·天下》、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等诸子批评文献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先秦汉初诸子著作分为十类,并在小序中体现了尊经崇儒的思想倾向,对诸子十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认为诸子源出于王官之学。这些内容对后世目录著作的编纂、诸子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19,(3):13-21
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创建初期,孙子兵学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回溯这一时期孙子兵学的勃兴轨迹,可知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政治上,《孙子兵法》地位的新确立;二是军事上,《孙子兵法》的作用再肯定;三是学术上,《孙子兵法》研究范式的新突破。这其中,孙中山的作用与影响不可低估,黄兴与蔡锷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值得一提,蒋百里、陆懋德、刘邦骥的学术贡献必须重视。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从实践和时代的迫切需要出发,积极肯定《孙子兵法》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推动孙子兵学的发展,为发挥《孙子兵法》这一民族瑰宝对于民族救亡与复兴的时代价值,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兵家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子流派;历代受班固《汉志》的影响没有把它划人诸子学范畴,但从历代目录著作来看,兵家著作基本上作为子部书来著录,反映了传统学术对兵家诸子学性质的肯定;兵家研究应纳入到诸子学研究范畴,建立完整的诸子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对近百年美国《孙子兵法》研究的基本情况、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美军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美国其他领域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美国《孙子兵法》研究的特点等进行梳理,以推进《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对《用间篇》格外重视,而且很有研究心得。日本不少研究学者甚至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一以贯之的就是孙子的用间思想。他们在着意挖掘《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将其与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践相结合,并对日本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文化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古代伟大兵书《孙子兵法》中透露的和平理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较深入地发掘了《孙子兵法》崇尚道德的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提出了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和平理念,应对和处理国际关系及推动国内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些初步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对《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全文字句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孙子兵法》实际涉及69门科目,其中有52门属于博物学,具有较为明显的古代博物学的特征。这表明,尽可能地掌握除军事科学以外几乎所有学科的知识对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大有裨益。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体现出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知识累积性特征,这对于了解和研究西周、春秋时的知识状况和进一步深化《孙子兵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化若是我军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在研究态度、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上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给众多学者很大启迪。同时,郭化若推动了《孙子兵法》研究的创新性发展,在当今乃至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近20年来,受波斯湾等新型战争之影响,加上美国兴起"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理念的导入,台湾地区研究《孙子兵法》领域日趋多元化与通俗化,已具备完整的研究成果。检讨研究环境发现,台湾具有文化优势、市场导向、公部门奖助、退役军人研究等优势,但缺乏长程发展计划,若能有管控机制与市场导向的并行策略,将更有助于持续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对自明代设卫以来,特别是近百年天津兵学文化研究的有关资料和统计数字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天津《孙子兵法》与兵学文化研究进行的学术活动和取得的学术成果,展示了天津孙子兵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文化在古今中西之间开始了融合与超越,呈现了独特的、丰富的景象。首先,超越经典:构建现代军事学;其次,应对战争:危机中的觉醒;重塑自信:从学术自觉到民族自觉。这种融合和超越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学构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既完成了学术上的融合与超越,又服务于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塑造了学术自觉与民族自信。古老的军事学理论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和被动的战争冲击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民国时期孙子兵法文化因此充满了民族性、实践性和现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的广泛传播为对其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在台湾的传播、研究和应用情况均有实质性内涵,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台湾的《孙子》兵法研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