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雨》中周冲与四凤、周萍与四凤、周朴园与侍萍三个共时性恋爱故事构成互文本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历时性大故事:富豪子弟对下层劳动女性的始乱终弃。《雷雨》是曹禺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其对社会的观察而做成的“人生模型”,是以爱情为外壳的男人成长的寓言以及作家个人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2.
马俊 《职业技术》2007,(7):38-40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  相似文献   

3.
唐新春 《今日教育》2007,(7S):86-87
人从呱呱坠地起.似乎就是为了品尝造物主为你备好的一杯浓浓地苦酒。走过曲折的人生旅涂.回首时.苦难常常是最深刻的记忆。面对苦长乐短的人生,我们如何去体验这种苦涩?  相似文献   

4.
教育应该赋予学生人生力量.人格结构是承载人生力量的载体.中外文化史上六种影响较大的人格模型,至今仍然具有各自的教育学意义.将这六种模型进行抽象,可以建立当今大学生的"三我"人格模型,即由"肉体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构成的三位-体的大学生人格结构.要有效赋予学生人生力量,需科学应对这"三个自我"的各自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匹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这个前提下,改善或重建我国大学的基本课程和培养模式,使学生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5.
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被德国文学巨匠克莱斯特在《义子》一文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小说中的养子尼柯罗、养父庇亚基和养母艾尔芙蕾三人各自的命运和性格特点交叉成了悲剧,在他们身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由此将人生本性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高考那些事     
《华章》2011,(7):64-64
无论是不是考生,只要是经历过高考的人,一定都异常难忘那个特殊的年月,因为当我们回头体察来时的路,突然发现,这一生认真做的事情也许有很多,而高考竟是第一件。过去的辛苦和付出。已化成人生岁月的基石,它将承载你未来人生的梦想,无论结果如何,它都值得我们回味一生,而这短短两天时间,一个人的命运,又牵动了多少人……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你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为什么课堂上总看不到你回答问题的身影?为什么你一次次梦想成功,渴望大家的瞩目,却又一次次对自己说“我不行”?别让自卑扼住你命运的咽喉,让自信重新点亮你的人生吧!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一部史书,它清楚地体现出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人生价值观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究天人之际,确立人的地位。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二)功著于世,名垂青史的显名观。(三)见义勇为,急人之急的道义观。(四)加强修养,保持操守的人格要求。  相似文献   

9.
研读李商隐诗我们不难发现,悲剧性不仅是他生命的基调,也是他诗歌的基调。这种意识根源于他对唐王朝中兴无望而崩溃日近的忧虑、感伤,政治上的挫折、爱情上的失意、生活上的不幸、精神解脱的无助,使诗人心头经常萦绕着对人生的迷惘之感,也使他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有痛切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于是,作者在坎坷命运中发出了对悲苦人生的生命拷问,以至于在他诗作的抒写中渗透了对人生的悲情思索。  相似文献   

10.
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11.
人生命运的表达是小说美学的基础与核心,叔本华、尼采、伯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以及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尔库塞等哲学巨匠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问题。然而,人生命运艺术反映的真实性具有文化的规范性。我们吸纳他们哲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合理内涵,使其成为我们人生命运美学表达的借鉴。路遥的《人生》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表达就具有很强的美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幸的命运使史铁生苦苦思考命运,成为命运的猜谜者,终于破译了命运的诸多秘密:不公平性、偶然性、荒诞性、连锁性、对初始点的依赖性等.命运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是世界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纠结组合,世界是谜,人也是谜,人在世界还是谜.对待命运的态度应该是,坦然接受,勇敢抗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成为一个永恒、经典的美的艺术形象,因凄而美。她的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泪的悲剧宿命;飘零的诗意灵魂;情情成痴。从人生命运、才华诗情、痴心爱情可了解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生命内容以及由此闪烁的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4.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笔者在分析文本时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张爱玲的人生体验,从无意识,"三重人格结构"和梦的理论三个方面对《半生缘》进行剖析。在这样的深度挖掘下,《半生缘》这个作品的内涵得到了一个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在“化”的思想中,庄子实现了对宿命论的悬解。  相似文献   

16.
<飘>这部小说从主人公命运的变迁、情感历程,来呈示出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可无论如何变化,世界在终极性上,总有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生存与土地.当面对生存与土地,生命就回归到了原初的存在场景,在这一存在场景中生命意志绽露出它的原始本真.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的名著《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作为一部现代家庭悲剧,带有着浓重的命运色调,可以从四个主人公的人生遭际出发,对他们悲剧人生的命运底色作一阐发: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与必然造成了玛丽的悲剧人生;特定的种族、时代和文化氛围,又为詹姆斯父子织就了一张难以逃遁的命运之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于唐君毅先生谈船山的命义作一解说,此文置于《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的“原命”里,其中谈王船山对于命义的理解与诠释.命的解释之一,乃人力不可施为的限制义,此乃命运之义,船山亦论及此义.然唐先生的诠释中,较不从船山的消极命义(限制)上着手,而从积极命义(命日降)着手.吾人亦顺着唐先生的诠释而开为三节.第一节谈“命日降”之说,此责人日新其德以配命,而不认为天命一次给足,因为如此则人有所依恃而不求进步.第二节谈“无定命”之说,一方面船山反对有一天命实体作为主宰,若以为其主宰,则主宰者神,被主宰者不神,而船山是一种类于泛神论之说,此乃重气的诠释结果;又船山反对宿命论,事在人为,重人文化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亦无一定归向之命,但并非指船山不知命的限制.第三节谈知命、立命.人的物质生命结束时不是终结,因此时气只是隐,而不是成为不存在,故精神尚可作用于人世间,此乃虽知命限,但却有积极义的立命之说.  相似文献   

19.
古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三大生活范式:“游戏的生活”关注人的情感,是一种美学生活,热爱美;“理性的生活”重视人的认识,是一种逻辑学生活,追求真;“自然的生活”则强调人的意志,是一种伦理学生活,向往善。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标准改善型、中小学校改善型和一体化改善型等三种传统模型。此三种模型各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因而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共同的缺陷在于,对于教师的内在冲动、文化境遇、历史经验等生命属性的内容,关注力度不够。生命过程型是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的继承、反思、整合与超越,它坚守激发教师原始能量、尊重教师历史经验、联结教师文化境遇等理念,倡导冥想、对话、自我探究与终身化学习等教师专业化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