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仁义书院、培元书院为晚清义宁州乡村书院。学规章程完备,是研究书院制度的重要参考文献。二书院学规章程未收录《中国书院学规集成》,通过补遗供学界参用。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学规是指书院师生所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制定学规,是书院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也是书院管理的重要措施.探寻位居中原的河南书院学规的历史脉络,呈现日益成熟完备的历代河南书院学规之概貌,以挖掘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特色,为弘扬国学、传承书院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书院学规是书院师生精进学业时遵守的基本章程。白鹿洞书院学规由朱熹拟定,一直被许多书院奉为"圭皋"。学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确立办学宗旨,明确阅读目的;二是界定阅读内容,给书院生徒规范进德立品、修身养性的程序和方法;三是宣讲阅读技法,为书院生徒提供读书治学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个成熟、发达的教育文化机构,其核心是书院教学方面的精神和制度。学规是书院精神和制度的重要体现,明确了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主张。它对南宋及后世的书院学规,日本、韩国等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近现代中国的大学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个成熟、发达的教育文化机构,其核心是书院教学方面的精神和制度.学规是书院精神和制度的重要体现,明确了书院的教育宗旨、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的方式,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在书院学规中,道德教育往往承担着核心作用,学规通过树立榜样、养成道德、实践道德等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探讨中国传统书院学规中的德育方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传统,用现代意识挖掘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合理因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国书院学规集成》出版后,陆续新发现一批江西书院学规、章程。为补遗珠之憾,现分期刊载,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揭示》不仅仅是一个书院的一般教约,重要的是,它因集中反映了制者朱嘉的教育目的和人才思想,而成为后世书院学规之榜样。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教育文化的载体之一,学规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古代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情形。十一世纪起,学规被视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学、书院和蒙学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规传统"。官学学规详订管理规条,具有权威性和惩罚性,缺少对于教学、学习的阐释。这促发了注重劝谕、启发的书院学规传统的诞生,《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朱熹等人还开启了以"须知"、"学则"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蒙学学规传统。明清之际,三类学规传统形成定式。钦定"卧碑"、"圣谕"的出现意在管制士子、教化百姓;书院学规以生徒进德立品、读书治学为中心,亦会受到官方教育政策、科考举业和不同学术思想的影响;蒙学学规以训练道德行为和传授基础知识为鹄的,以达"蒙以养正"的"圣功"。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2.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4.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书院从唐朝发端到清末改制的一千二百多年之间,虽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但相比较而言,南宋时期的书院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鼎盛阶段。尤其是经过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及地方官员的卓越运作,使书院得以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包括书院建筑规制、职事设置、教学管理、藏书、经费、祭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封建社会后期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官方教育入手,初探桐城教育之概况。康熙之后,在各地书院建设兴起、学校教育衰落之际,桐城官方教育之重心却是学校;至于道光,全国书院教育一片腐败,桐城书院竟然振起,力担当官方造士之重任。  相似文献   

17.
观察晚清长江流域学术流变,国学保存会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个案。国学保存会在维新势力着力推动引进西学实现中国学术近代化的情境下,另辟蹊径,通过倡导古学复兴,借鉴新知反省和颠覆渐趋萎缩的旧式传统学术,再造新式国学,着力从中国传统内部推进学术近代化。无论其直接动机和最终成绩如何,这一努力在中国学术转型过程中,无疑具有范式多样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书院的经费管理对书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管理更加完善,加强对清代书院经费管理制度及其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独立学院的经费如何更有效的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书院高度官学化的大背景下,甘肃实现了书院教育的普及,从省会到各府州县,甚至有些乡村,都有了书院教育。甘肃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几个阶段。甘肃书院的发展一方面折射着清廷文教政策和国内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受甘肃本土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书院的发展和全国书院发展不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甘肃是清代书院发展中一个非代表性地区。  相似文献   

20.
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学成后南游至江,居于楚,葬于豫章东湖之滨。历代儒家称其为:“刚方正大之士”。江西南昌儒学自其始。豫章城内向有东祠祀灭明。澹台祠亦称友教堂,明代建为友教书院,并有讲会之设,清初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清末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