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黑龙江日报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结识了一大批各地通讯员,也编发了他们很多的稿件。在编辑审稿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提高通讯员投稿中标率,除稿件内容要绝对真实可靠外,还要在快、短、活、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自从二十世纪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起,军事新闻图片已越来越成为军区军兵种报纸上一个主要的新闻品种,围绕部队军事训练这个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中,无论是政治教育、后勤保障还是装备管理,都可以用新闻图片的形式加以宣传。作为军区报社的一名编辑,笔者经常接触到部队新闻干事的图片来稿,从来稿情况看:一是数量少;二是主题表现“平”、“浅”、“死”。“平” 是指平面化,“浅”是指深度不够,“死” 是指缺乏动感表现。无论是报道典型人物,还是反映工作专题,内容雷同、主题轻微模糊的稿件多达80%以上,图片难以走上版面,主题表现力不够是主要症结。下面结合笔者对提高军事新闻图片主题表现力的几点思考,和部队新闻干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新闻的大敌。而以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为主的广播新闻音响,更应该真实、自然、生动。然而,现在有些记者抓住“音响具有听得着、看不见”的特点,在录音采访中做手脚,使音响掺杂着虚假成分。从一些虚假的音响中,笔者归纳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新闻照片是形象性新闻,具有群众性,最容易让群众所接受,是读者喜欢的一种宣传形式。怎样让群众接受这种宣传形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亲和力从四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浅析国内国际新闻编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新闻从业者应打破地域概念,树立大新闻的观念,在办好本地新闻的同时,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只要是听众想知道的,都应该在新闻节目中予以报道。也就是说,在编排广播新闻时,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周果 《新闻前哨》2001,(4):26-27
中国男子足球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许多球迷赌咒发誓,再也不看中国队比赛,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违背“誓言”。究竟为何?笔者认为是“期待”在起作用。这种“期待”蕴含着亿万中国球迷的百种萦思,千种情结。因此,各媒体都想尽办法在足球报道中抢得先机。本文是笔者几年来在足球报道采写中“悟”的记录,旨在抛砖引玉,更好地开发足球报道的“能源”。 一、目击挖掘选准切入点 目击,是人们通过视线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85%以上是从视觉…  相似文献   

8.
田艳 《记者摇篮》2005,(2):24-24,45
新闻报道是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公正的报道,这早已是广大新闻从业者的共识。至于新闻报道是否应该具有情感色彩,则是新闻界的一个敏感话题。纵观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笔者以为,情感色彩是一篇新闻佳作问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提高报纸宣传的质量,增强新闻宣传的效果,是摆在我们党报新闻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一张报纸,它的吸引力的强弱、影响力的大小,关键在于它的质量的高低。坚持以质取胜、以质服众,选择打造精品力作,是新闻同仁的一致共识,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报纸新闻宣传的质量,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读者的希望     
王胜旺 《新闻窗》2005,(1):40-41
最近,笔者带着“如何办好地市党报”这一问题。与市、县部分骨干通讯员和镇乡一些热心读者作了交流。大家较集中的是两方面的意见:一是言论偏少。尤其是能引起共鸣、产生反响、有震撼力的言论更少;二是一些言论显得呆板、模式化。因此,强化地方党报的言论,是办好地市党报的一条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飞 《新闻传播》2010,(6):86-86
新闻采访直接关乎新闻报道的质量。在笔者看来,与其说采访是技能,是学来的,不如说是功力,是练出来的。不拿出铁杵磨成针的韧劲,在新闻实践中不断积累、磨砺和提升,难得掌其要领,更不要说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12.
广播新闻的优势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信息量大的特点,基于此,笔者认为广播新闻的定位应该是读新闻的电子贴身秘书。广播新闻追求的不仅仅是快和先.而且更重要的是方便、综合,彰显服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位老报人说导语是炼出来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入木三分。导语虽寥寥数语,却浓缩着整篇新闻作品的精华,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千锤百炼,炼出了其中的磁性,使整篇新闻作品生动感人,好看耐读。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实践,浅叙一下对导语的写作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4.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15.
宋黔云 《新闻窗》2006,(6):65-65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闻策划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即将发生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事实,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体。这里之所以说是“新闻事实”,是在强调客体的新闻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没有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晚报副刊的转型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华 《传媒观察》2004,(4):48-50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份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  相似文献   

18.
“越位”本是足球术语,笔者在本文中借用,指的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在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上超越被采访者和超越记者权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亮 《新闻传播》2004,(5):49-49
“一图胜千言,瞬间永流传”。不容置疑,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新时代摄影记者若要胜任岗任,靠什么?笔者认为,单纯靠拼劲、靠吃苦是不行的,还应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多开动脑筋,在摄影工作中做到事前有准备。只有经过精心策划,才能拍到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徐迅 《中国广播》2004,(10):48-48,47
笔者曾在一线从事法制新闻报道18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准确是法制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