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永林 《江西教育》2003,(14):19-20
“引探”就是引导、探究(探求)。引探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引与探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得到“引”的动态平衡、动态促进的过程,两者是交叉穿插、和谐发展的。“创新”就是无中求  相似文献   

2.
深入学习、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标准,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倡导“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的教学指导思想。将其演化、简约为“引探—合作”教学法并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引探—合作”教学法,必然要求实现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目的和方法的转变以及构建新的科学课程目标。“引探—合作”教学法有其自身的深厚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教学原则。理念的转变、领导的重视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引探—合作”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探究建构教学法”是我校重点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运用“问题、合作、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引探教学法是以思考题为教学主线、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方法。引探创新教学是引探教学法的发展,实验表明,引探创新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引探教学法是个什么样的教学法?答:1983年春创立的引探教学法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引探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究)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法。一方面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主动探求(究),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引探教学法,引导与探究,两者都要强,教学才能出高效。2.引探教学法过时了吗?答:对引探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不但不过时,而且更需要。20年来,先后出了6本引探教学法的书籍。读读里面的内容、观点和要求就会发现,引探教学法是十分适合当今的教学要求的。例如,引探教学法提出:学生要先学先讲,教师要后讲后帮,引与探有机…  相似文献   

6.
张玉坤 《山东教育》2003,(26):45-46
探究,是指学生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工作方法的活动。“探究—解决式”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实验、多质疑,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最终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解决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1.“探究—解决式”教学法的教学步骤生物“探究—解决式”教学法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从提出问题开始,创造性解决问题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提出问题是“探…  相似文献   

7.
“引动导探”教学法是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自1999年转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一教学方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升华。“引动导探”教学的主旨是,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机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究活动、合作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学习创新性的主体价值,促进创新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引导”上,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在积…  相似文献   

8.
方崇仁 《江西教育》2003,(10):14-14
2003年3月14日上午,万安县韶口中心小学六(1)班教室的过道上坐满了县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县各教研站的中小学教师……本来不大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开始上课不久,当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了“比例”概念后,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老师我想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老师,我想知道‘比例’与‘比’有什么区别”……提问直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该校开展“引探教学法”教改实验的一堂公开课。“引探教学法”是一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考题为主线,以自学课本为教学基础,以…  相似文献   

9.
引探教学法     
“引探教学法”是广东省深圳市的教研员和老师们近年来所创造的一种新教法,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引探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引导),学生主要着力于“探”(探索),教师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  相似文献   

10.
引探教学法的研究方向深圳市陈永林引探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改革的一项研究成果。从1983年起至今,经大面积的试验和运用,证明是个好方法。1995年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发展中心批准设立“引探教学法研究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