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禅宗,兴于唐而盛于宋,主要提出“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注重“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启发了宋代文人对书法创作革新的欲望,注重书法的意境之美,开创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书风。  相似文献   

2.
<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文治立国的时代。宋代君主和臣僚"未尝不顷刻以文学为务",他们好读书,并以书法、绘画创作为乐。宋代皇帝的御制作品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文化修养高,为历代所不及。宋代皇帝学养之高,与完备的皇室教育和经筵讲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子为"国之本,君之贰",皇子教育关乎社稷兴衰。宋代十分注重皇室教育,建立了完备的皇室教育制度。宋真宗时期建立资善堂,作为皇子未出阁时接受教育的地方,选  相似文献   

3.
中国宋代杰出书法大家米芾、苏轼、黄坚庭、蔡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了宋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如此排列当以其书法影响大小而论,若以时间顺序,蔡襄无疑系米芾、苏轼、黄坚庭的前辈。其中,米芾书法以超逸取胜,苏轼书法以气势取胜,黄庭坚书法以诗境取胜,蔡襄书法以古趣取胜。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人品;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品即书品。一个书家,若人品不好,其字写得再好,想要流传则十分困难,如宋代秦烩、蔡京,明代严嵩等人。  相似文献   

5.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6.
米芾与黄伯思都是北宋晚期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其代表著作《书史》与《东观余论》中保存了不少二人鉴定书法作品的记录。相比较而言,米芾的书法鉴定主要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常利用物料进行综合考量;黄伯思学问博洽,注重史料记载,也十分注重作品文辞所包含的时代特征。同时,二人皆注重书法艺术的自身特点,能灵活运用文献记载,都流露出崇尚古法的美学倾向。由于二人出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文献的运用有较明显的区别,成文目的也不尽相同。学养深厚的黄伯思还曾批评米芾"疏略甚多"。二人书法鉴定的差异,正显现出艺术家与学者的不同风范。  相似文献   

7.
正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则说:"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这种源于人们长期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将书画作品的好坏与人的品  相似文献   

8.
正王阳明(1472—1529)依靠"心外无理"论述了"心之本体"的基本命题,并且在《传习录》中明确了心物关系。"心"在本体上的存在意义被揭示,其与物的辩证关系也就逐渐显现出来。理解王阳明的"心物之辨",是理解其将存在本体与现象世界联系起来的基本出发点。王阳明哲学对于心体的重建,使得"心即理"成为"心学"的基本命题。同时他论述了"心外无理",在对心和理的阐发之中,往往涉及到心物关系。在心之本体的强调下,事与物都成为"本心"  相似文献   

9.
"格韵"说为北宋中期的邵雍所提出,它积淀了宋代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宋型文化的特征,是宋代诗学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标志。"格韵"融会了唐代意格理论的格法与宋初"气格"的人文精神,是以锻炼显示人格精神的新的诗学范型,得到了宋人不同程度的回应。它的出现,为宋代诗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使宋代诗歌的创作具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毋庸置疑,宋代文化之繁荣有赖于强调以文治天下的国家政策,然而其严酷的一面却常常被人忽略.<青琐高议>的"多言古事"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文化政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书法的故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高层次书法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相比之下书法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显得薄弱。而与我国一海之隔、同为书法大国的日本在书法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且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直至当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实现了多层次发展,即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三个层面齐头并进。普及教育是范围最广的书法教育,它使书法成为日本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职业教育包括师范教育和专业技术教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帆 《寻根》2013,(5):50-53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宋代以降在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历经数百年流传,其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被尊为上庇国家社稷、下护黎民百姓的神。其封号自宋代"夫人"始,至清康熙时被晋封为"天后",到清中后期确立了天后作为"海上女神"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范围也逐渐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一面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故大书家顾廷龙先生的篆体书法,高古苍劲,不可一世。凡莅临本所的承学之士,无不抬头默念此教。我平时当所内学人例聚之时,也每以此教相勖勉。  相似文献   

15.
2022年1月15日,"心耕砚田"——大理州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作品展在州图书馆开展. 2020年12月,大理州书法家协会新一届理事会换届后,理事会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书法经典"为己任,扎实推进协会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诸佛诸祖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一者,了其本无,得自性清净,自性解脱;二者,净其妄染,得离垢清净,离垢解脱。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大命题里,三命题既顿既渐、既智既悲而微妙抉择何为了其本无,何能净其妄染,使学人得见正道,得免邪知,得从真修。  相似文献   

17.
在钱穆看来,朱子的心观主要包括"心具众理""心体明觉"和"心统性情"三个方面。其实,此三个方面同时也展现出了钱穆与牟宗三关于朱子心观的分歧,即"心属‘气’还是属‘理’""心能否成为道德本体""心有无道德实践能力"。针对这三个问题,钱穆基于文化和史学立场的诠释,往往不能够与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学术立场相一致。他们在思想视域、理论方法和学问旨归等方面都不甚相同,从而形成一种心与心的错位。然而,正是在对这种错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钱穆诠释朱子心观的方法和意义,并为理解朱子心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乃光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我与书法.惶惶然,写什么呢?在书法上我是个门外汉,本无资格置喙,又不能不啰嗦几句,就算是"门外书谈"吧! 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有两种艺术为中国所独有,那就是书法和对联.对联此处不论,就书法而言,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的地位是以在世界艺术史上确实无足与之匹敌者."  相似文献   

19.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他于1880—1884年随清国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传艺授徒,广泛交友日本艺术家,兴起了以他为首的日本"前卫派"书法门派。日本书法界尊其为"日本书法之祖"。本文通过当时日本书法界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松田雪柯、严谷一六、日下部鸣鹤中的最长者松田雪柯的《雪柯日记》中相关记载,研究杨守敬与日本书艺界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记者:书法是集审美与阅读于一体的特征鲜明的中国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的时代中,如何认识书法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鲁振汉:中国书法的确是中国独有的集审美与释意为一体的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与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被誉为最高境界的抽象艺术。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