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名全国的老军事记者阎百同志今年一月逝世后,新华社播发的消息(首都新闻界朔风之中送阎吾)中写道:“抗战烽火中参加八路军并投身我军宣传事业的阎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报道最多。……他在数十次战役、战斗中冲锋陷阵,不顾疲劳,屡历艰险,采写了大量歌颂英雄、鼓舞人民、揭露敌人的新闻名篇。硝烟远去,他写下的一篇篇动人心魄的战地情景新闻,一直激励着后来人,成为我国新闻院校的教材。”I据我所知,新华社为~名老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2.
闫吾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记者。他为宣传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为发展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他是全国参加战斗最多,写下战地情景、战斗通讯最丰富的军事记者,也是在前线指挥战役报道最多的军事报道的组织者、指挥者。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过  相似文献   

3.
老将军走了,在今年早春时节;老将军没走,他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眼前。“你就做我的新闻发言人!”1996年8月23日,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一间病房里,南京军区原政委杜平将军凝望了我一阵后说道。这哪能。将军1930年参加红军,从瑞金中央苏区到延安革命圣地,从陕北抗敌前线到解放东北战场……历经了中国革命的许多战役战斗,还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将军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志愿军报》上发表了很多文章,阐述了我军作战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战斗情况。他被当时的美联…  相似文献   

4.
他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东北辗转到西南,又从西南来到北京,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新华社分社社长,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但时间没有消磨他对新闻工作最初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至今仍像30年前一样战斗在采编第一线,将一片赤诚之心,化作对党和人民满腔热忱的笔,书写着自己的新闻人生。 他就是李新彦。  相似文献   

5.
时政新闻部门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访部门,一张报纸的重要新闻也多出自时政新闻部,因此,多数报社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能写出好的时政新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读后能有些许收获。耐心多一点时政新闻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有材料提供、有重要领导参加。跑时政新闻时间长了,记者也都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窍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他是记者,也是战士”的八路军120师《战斗报》特派记者丁基,57年前在山西方山县赤尖岭、开府山战斗中,深入采访、舍已救人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在《热血铸丰碑——缅怀血洒三晋大地的新闻英烈》一书发表后,正被许多人传诵着。 1944年9月15日,丁基随部队参加了山西方山赤尖岭战斗,他和突击队员一起,堵击企图逃回据点的日军,把溃退的敌人一直追击到据点门口。战斗结束后,他又深入部队采访补充材料,最后同指战员们一起背着战利品,押着一名战俘归来。  相似文献   

7.
与共和国同一生日的焦作日报总编辑柴国庆,当年在部队就是新闻爱好者。这位1970年入伍在新疆戍边的青年本来干的是军事教官,后因偶然参加一次部队新闻写作竞赛,初露锋芒,被选调做了专职新闻干事,从此他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他转业后第一批来到了报社,从普通编辑、记者到部主任,从副总编到总编,一干就是12年。在他去年6月接任总编辑的时候,担子并不轻松。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努力的目标:办一流的报纸,创一流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做"土记者"的父亲带我入了新闻的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或者说最让我感到"纠结"的问题是:新闻在哪里?我大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和新闻完全不搭边.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是"一张白纸".我的父亲是我新闻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他退休前一直是乡村初中的语文老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新闻.他从20多岁给县广播站投稿开始,40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业余通讯员"这个他认为"最有意思的职业".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他总是在自行车把手持挂个包,随摊备掏出里面的钢笔和本子,记下他认为是"新闻"的事儿.然后熬个夜或者起个早,把稿子写好,传到电台和报社,之后就是准备在广播里听到或者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那种幸福的期待,伴随了他40多年.  相似文献   

9.
他是豫西南新野县唯一的一位靠“笔耕”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新闻颁奖,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的农民记者。他就是连续6年被评为《南阳日报》十佳通讯员、南阳市优秀外宣干部、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记者、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部作家、民族文化报记者、新野县政协委员——农民记者齐国强。  相似文献   

10.
有趣的阎吾     
阎吾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他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八路军。他从普通战士成为军事记者,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土八路”成为军事报道的权威人物。他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他虽然作古已经10多年了,但至今依然难以让人忘却。特别是他生前一些奇闻逸事.经常在我眼前浮现。而且岁月愈久,那些有趣的琐事愈发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1.
何志武 《新闻与写作》2004,(7):28-29,31
发现新闻是记者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基本功,也是记者之间差距最大的一项基本功。有的记者成天为找不到新闻而发愁,有的记者却每天为发现的新闻线索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主要的还不是对突发事件等显性新闻的发现能力(显性新闻的新闻价值显露于事实的表面,一眼就可以看出),而主要体现在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事实或现象中发现新闻的能力,这就是隐性新闻的发现能力(隐性新闻的新闻价值隐藏于事实的内部,需要借助记者的思考来判断)。司空见惯是记者遇见最多的事实或现象,也是记者发现新闻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记者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因此,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记者,并不是一种职业头衔使然,而是因为他比普通人看到的更多、思考得更深。一个优秀的记者,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发现”。苦与乐、喜与悲尽在于斯。 南振中同志的《记者的发现力》一书,论述的就是记者素养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发现力问题。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他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的心得与体验。 我与振中同志相识已有多年,无论是他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当农村记者时,还是他到了北京成为新华社的总编辑,他对新事物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4.
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大历史使命的党的十四大,在举世瞩目中拉开了大幕。而以报道重大政治新闻为乐事的中外记者,更是趋之若鹜,使出浑身解数,活跃于会场内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也拉开了帷幕。一报名参加十四大报道的中外记者创下了最高纪录,总数达630多人,是历次党代会记者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来自香港、澳门地区32家新闻单位的67名,来自台湾地区24家新闻单位的38名,有外国101家新闻单位常驻中国的记者176名,此外还有临时来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16.
特别推荐     
《档案时空》2017,(9):1-1
熊寿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先后任红四军的连、营党代表,代理营长。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熊寿祺始终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并率部打下了朱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熊寿祺的传奇人生》一文通过熊寿祺女儿的回忆,介绍了熊寿祺的传奇经历,尤其是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那段日子,不仅是他为革命热血战斗的时期,更是他一生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马岛新闻战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攻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由此,英阿两国发生了名闻全球的海空战斗.与此同时,一向以迅速、及时、客观报道著称的西方新闻界也面临了一场秘而不宣的战争,那就是新闻界与两国政府之间的新闻战. 冲突发生后,马岛战场成了新闻记者追逐的目标,但是,除了在英国舰队中的二十七名英国记者外,再也没有一个记者和摄影师能接近战斗.新闻界只能从交战国双方首都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获得新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相似文献   

18.
金秋 《军事记者》2010,(2):40-41
去年11月20日至25日,我参加前进报社组织的记者巡逻活动,去某边防团采访。那里的白雪和战斗在风雪世界中的哨兵。擦亮了我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用脚写的。”这是在全世界新闻同行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有一个记者,用他采写的震动了全世界的一本书,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记者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20.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