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张北海票 1942年,我5岁.那年早春的一天,德柱表哥因给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传递日伪情报犯了"八路嫌疑"案,国民党张天佐的保安团挖好了窝子要活埋他.德柱表哥大清早冒着料峭寒风,光膀赤脚撞进我家门.他在我家东厢房饭屋里隐藏了一个白天,当晚穿上我父亲的粗布衣裳和山杠子鞋,星夜逃往二百里外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2.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前线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军事干部,他的名字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密不可分。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左权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辅佐朱德、彭德怀开辟华北敌后战场。他不仅在战场上指挥部队屡屡战胜日军,而且也为创建兵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着八路军“兵工之父”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前线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军事干部,他的名字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密不可分。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左权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辅佐朱德、彭德怀开辟华北敌后战场。他不仅在战场上指挥部队屡屡战胜日军,而且也为创建兵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着八路军“兵工之父”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1941年秋,汉斯·希伯出现在沂蒙山区。他高高的身材,蓝蓝的大眼睛,深褐色卷曲的头发,穿一身八路军灰棉布军装,腰佩短枪。乡亲们见了,惊喜地说:“俺队伍里有了洋八路啦!”希伯是第一个来到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外国记者。当时,根据地处于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三面夹击之中,生活异常艰苦。一个外国人不顾个人安危来到了这里,对抗日军民是很大的鼓舞。何况,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外国友人,为数不少,而真正远离祖国、抛开家庭到敌后和我们一起拿起武器、并肩作战的欧洲人,象希伯一样的并不多。他热情,开朗,幽默,那些手提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对他格外亲热,争着唱抗日歌曲给他听,跟前跟后地喊叫“希大爷”!  相似文献   

5.
(一) 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年代——一九四一年的深秋到初冬,在鲁中和鲁南沂蒙山区,人们看到在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部队中,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外国人,他身材魁梧,有着卷曲的深褐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珠,穿一套八路军军装,随军采访,并且勇敢地持枪参加了反“扫荡”。这位外国人的名字叫汉斯·希伯,是知名的作家兼记者,德国共产党的党员,曾经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扫荡”  相似文献   

6.
反战勇士,牺牲时年仅25岁 山东淄博市城建局档案馆馆长孙雁鸣女士,是宫川英男生前领导和好友李洛夫的女儿.她说,1938年,父亲李洛夫走上了抗日道路,参加八路军.后担任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敌工队队长. 1943年春天,一队日军从平阴开出,共有40多辆汽车,中国军队在济南双乳山地区伏击了这队日军,官川英男被八路军俘虏.经过教育,他成为“反战同盟中”的一员.宫川英男心悦诚服地说:“促使我下决心参加八路军,除了通过学习和亲眼见到日军野蛮行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从我被俘以来,八路军一直以人道主义精神给予我亲切的关怀,使我不能不感到八路军的本质确实和别的军队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鲜花簇拥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有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两臂交置胸前,一手持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神态安详,深途的目光凝视前方。这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远东太平洋记者汉斯·希伯。汉斯·希伯是德籍人。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远东新闻记者,先后多次奔赴中国的抗日前线,在《太平洋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报道,唤起了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事业的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广泛支持。希伯对新闻事业有很强的责任感。他来中国后,听到八路军、新四军…  相似文献   

8.
一条新闻被证实 “中国湖南省有一个市长穿军装”的传闻在此间被证实。 今年52岁的丛善本在军队的职务是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系副教授。 “穿军装的市长”容易使人想起毛泽东时代的军队“支左”,但当地舆论认为,新时期振兴经济需要唯才是举,不能因某个专家是中国军方一所著名大学的教员就埋没他的才干。丛善本两年前在该省冷水江市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获得连任副市长的311张全票。 中国实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制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4,(2):63-63
张维斌、张继芳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20世纪60年代末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农村青年经过体检、审查应征入伍。然而,刚到部队第二天就“复员”了。原因是他参军的思想动机有问题。据说,他到部队吃第一顿饭时,两眼盯着香喷喷的白面馒头,自言自语地说:“我就是为你来的!”一句话反映了他思想深处的从业观。这话传到部队首长耳朵里,他被责令脱下了刚刚穿上的军装。  相似文献   

10.
我孩童时代,穿一身褪色绿军装的父亲,常给我讲起他那充满激情的军营生活。从那时起,我就撞憬着整齐的方队和绿色的军装,“我长大了,要去当一名解放军叔叔”。听着我文理不通的话,父亲笑了……14岁那年,我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一所中专学校。新学期一开始,是一个月的军训。秋日的阳光虽然已不是那么毒辣,但连续的立正、稍息、齐步走,一会儿就是一身汗,同学们的新鲜劲儿没过两天就耗完了。而在我看来,那“一、二、一”的哨声是何等的美妙,多么富有韵律感!听到教官的口令声,我劲头十足,教官很快注意到我,夸我“像一只小老虎…  相似文献   

11.
蒲润洲 《档案天地》2023,(2):7-9+32
<正>赵顺是平北抗日根据地涌现出的著名“拥军拥政”模范,他出生于1897年,系河北省赤城县雕鹗镇侯庄子村人。1940年,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伊始,他积极协助组织抗日武装并参加了抗日救国会;龙赤联合县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干部就住在他家及附近的自然村;他支持儿媳张秀英从事抗日妇救会工作,并亲自送独生儿子赵尚文参加了八路军。赵尚文牺牲后,他又让3个女儿投身抗日;他家的3间房成了八路军的“卫生所”,在此养好伤的战士先后有100多人;1942年,《挺进报》由平西迁到平北后,他加入报社的保卫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元月,全国34家新闻单位130多名编辑、记者云集古城扬州,研究如何搞好大中型企业的新闻报道。一位身穿军装的专职武装部长被破例邀请到会,他就是史有龙。一位熟悉老史的记者在一旁介绍道:“他已经30多次被江苏省军区、扬州军分区,泰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通讯报道工作先进个人了,仅去年一年就有5篇作品在全国获得好新闻奖,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穿军装的‘新闻部长’”。史有龙,1963年从江苏海安入伍到临汾旅部队。踏进军营不久,《人民前线》报就采用了他写的“班长教咱站岗要领”一稿,从此,决定了他走新闻写作这条路。  相似文献   

13.
<正>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和坚持华南抗战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主力部队之一。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与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并称为“敌后三大战场”。八年抗战中,东江纵队这支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孤悬敌后的人民武装,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35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6500余件,开辟了总面积6万平方里、人口450多万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面旗帜。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全国和平之大计,根据国共《双十协定》,  相似文献   

14.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A 曾克林与苏联红军一起.只用4小时便解放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之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苏联红军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次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父亲崔月犁原~(1)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名八路军医生,在河北阜平一带打游击。1942年年底,他被中共晋察冀分局城工委主任刘仁调入,接受地下工作培训。1943年年初,他只身一人来到已经沦为日伪统治的平津地区。那年他刚满23岁,最初落脚天津,初夏到达北平。他以医生身份作掩护,执行城  相似文献   

17.
在抗战时期的山东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一带,有一位非常知名的侦察英雄,他的名字叫孟庆友,是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六团侦察排长.他经常率侦察队员乔装打扮,出入于日伪占区,抓“舌头”、杀汉奸,收集情报,屡挫日伪军的威风,一时传为神奇人物.伪日照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朱信斋曾悬赏1200块大洋缉拿他,但到底始终无人领得这笔赏款.1944年8月,他出席山东军区召开的英模代表大会,荣获“战斗英雄”和“捕敌神枪手”称号.这里讲述的,是他智端“三仙洞”的一个真实故事. 福昌客栈的特殊顾客 194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通往山东省莒南县中楼村的一条山间小道上,一位20多岁的青年大步流星地走着,不时挥手抹掉额头上滚滚而下的汗珠.这时,乌云漫天,远处隐隐传来阵阵沉闷的雷声.大地上没有一丝风,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着,喧闹的人们身热心烦.这位青年不顾天气闷热,急匆匆地赶路.他,就是八路军出色的侦察英雄孟庆友.今天,他又接受一项新任务,除掉一个死心塌地为日伪卖命的“女妖婆”——中楼村福昌客栈老板刘鸨儿.  相似文献   

18.
在大兴区档案馆保存的《大兴县志》“人物表”里,有这样一个人名列其中:张广有,男,生于1923年4月,籍贯是榆垡东庄营,最高任职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在这简单的二三十字背后,掩藏着张老传奇的一生和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1939年8月1 5日深夜,大兴县东南厢的东庄营村四周,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和嘹亮的军号声.16岁的张广有和父亲慌忙从炕上爬起,藏进草垛里.父亲说是土匪未了,张广有说不像,可能是八路军,土匪哪来的军号?天亮后,枪声停了,张广有不顾父亲的拦阻,跑到大街上去看,果然是冀中十分区的八路军.早就恨了透土匪、汉奸和日本鬼子的张广有,和家里人连个招呼都没打就跟着八路军走了.从此后的6年他一直没有音讯,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才与家里通了信,父母也才知道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19.
汪希  俞凡 《新闻春秋》2024,(1):13-20
全面抗战时期,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和塑造政党形象的重要依托。以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击毙阿部规秀之后争取舆论支持的做法为例,本文总结了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宣传动员工作的做法及其在政党形象塑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日本陆军部宣布“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报道、转发、撰稿和通电等方式宣传“八路军击毙阿部规秀”这一辉煌战果,赢得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赞誉,使“抗日先锋”的政党形象深入人心。本文通过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党在敌后战场宣传动员工作中的经验,对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和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