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选修1-2)、(选修2-3)中"回归分析"的内容是《数学·3》的第一章"统计"内容的延续.由于这些是新增内容,加上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不熟悉,或者说对教材不能从整体上系统地进行很好的把握,所以在具体教学时,就出现了照本宣科,把公式直接抛给学生等违背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应该说这部分内容最贴近现实生活,也最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能系统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具体的处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以生为本"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核心理念教育观。现结合我的一节公开课,谈谈对这一理念的体会感受。一、以生为本,定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在第一次试讲中,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参与听课的朱怡梅、陶春如和蒋晓玲老师给了我答案:课堂内容与教材相比,拓展得太多,内容太深,对于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用原版视频让学生视听感恩节的起源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理解。感恩节的起源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如何进行讲述,我在备课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就是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探究方式把数学重"做"一次的过程。引导学生"再创造"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三要"。内容要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再创造"前,教师要考虑内容是否合适学生"再创造",能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如果要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就要思考什么时候引导学生"再创造"?问题如何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这是因为有的内容适宜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有的内容不适宜,比如元、角、分的认识,秒的认识等这些原始性概念就不适合学生"再创造"。案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创造新的方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数学P111~113中的统计与可能性整理复习。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是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  相似文献   

5.
"正投影与三视图"是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模块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一节,许多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感觉无所适从。笔者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了"项目任务导学"模式,由学生感兴趣的手影游戏导入新课层层推进。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四个具有递进作用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由物到图"再"由图到物"的思维转换过程,有效地突破了这一专业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实现了对学生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郑芳红 《语文天地》2013,(11):63-64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具体实践可按"三步曲"来尝试。一、丰富生活,让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  相似文献   

7.
小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知道"写什么",其习作大都"篇幅简短、内容单调、空洞无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主要原因就是"无事可写",更不知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笔者认为扩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对扩写训练需遵循的原则及常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多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造成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授课内容与就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进行研究。通过角色扮演和场景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以便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开学初,我在给初二学生上《二次根式》的内容,黑板上出了几道二次根式的计算题,请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同时又请几位中等偏下的学生上台板书,其中有一位学生做到二次根式化简时,她对我说:"老师,我做不出来了."我说:"这是合并同类项呀!"她说:"老师,我知道.但我没带计算器,我算不出来."  相似文献   

10.
时域取样定理是"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国内外经典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论述不够清晰,没有证明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频谱的关系,尤其是引入了理想冲激取样过程,物理意义不明确,影响了学生理解。本文对时域取样定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两种讲解思路,教学实践表明,对增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提高授课质量,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你知道吗"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欲望,联通课内外的桥梁。在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对这栏目内容把握不准,教学思路不清晰,不知道该如何实施教学;有的照本宣科读一遍;有的干脆省略不教,导致这一内容成了教学时可有可无的附属。基于此,笔者从拓展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着手,创设问题,指导阅读,拓展思维新视域,不断推动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虽然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到中学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作文不如人意,作文"少、慢、差、乱"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即使在中考作文中也不乏内容贫乏,条理不清的不及格作文.这不能不令人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经常会在教学中发出感叹:"学生为什么不思考?为什么提不出好的问题?"如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能激发他们深度思维?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以"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内容为例,进行初步探索。"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细胞代谢。细胞代谢主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广西教育》2014,(29):11-11
正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初中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调查结果笔者主要对所任教的2个教学班级的1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单词量、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技巧等。调查结果如下:2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3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不重要",4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一般重要"。8%的学生对英语阅  相似文献   

15.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感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动漫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这就是信息技术课存在的矛盾,如果放纵了学生,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老师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与学生课堂上"玩"的矛盾,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我和学生达成了协议,课堂上开设"JJ制"。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肌肉的收缩形式"一节内容进行探讨分析,认为教材对等张收缩、等动收缩等名词下的定义不完全或不妥当,不利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解,并对如何掌握这几种收缩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田卓瓒 《甘肃教育》2012,(12):62-63
"正余弦函数的图象"这部分内容,过去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黑板+粉笔",附加挂图,在对课本内容讲解和例题分析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然后反馈小结。虽然这种模式灵活,可自如把握节奏,师生交流较和谐,但也有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课堂效率不高等缺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完成"正余弦函数的图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代数领域的内容,标志着学生的思维由算术空间正式进入代数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在不疑处设疑""在存疑处释疑""在释疑后释放",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思考,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9.
<正>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即口语表达训练做了充分的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单元后面专门设置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将单元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但一些老师总是热衷于课文教学,对这样的训练内容很不重视,事实上,这正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一、摆脱胆怯,勇于表达——鼓励学生说话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学生的说话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因素造  相似文献   

20.
<正>"大气压强"是以初中物理压强的应用为主题一个教学内容。由于这节课内容难度大,但内容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在一次学习"大气压强"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新课时,给学生演示一种"神奇茶壶"的使用方法。我从一个精致的瓷质茶壶(从同一壶嘴)往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分别倒出了两种不同的颜色的液体。这一演示实验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这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