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有个显著特点,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创立了“拜上帝会”,作为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起义的工具。因“拜上帝会”的教义与形式,与西方基督教表面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便引起了欧美资产阶级政府,特别是传教士的极大注意。多数法国和俄国在华传教土视“拜上帝会”为“异端”,始终仇视这次革命。而多数英国和美国在华传教士在一段时期,则对“拜上帝会”抱有幻想,有的英美传教士曾称道过太平天国比清王朝进步。然而当他们的幻想破灭后,就与法俄传教士一道,竭力反对太平天国。本文试就西方在华传教士敌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及其破坏太平天国革命的活动,作个概述。这对于深入揭露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相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反动本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洪仁Gan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化取向,作为拜上帝教的最初信徒和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第二号领袖人物的洪仁Gan对西方传教士的关系是不大相同的。洪仁Gan与西方传教士的关系是太平天国外交关系的晴雨表。拜上帝教与正统基督教的争论和矛盾既是化方面的冲突,更是政治方面的抗衡。  相似文献   

3.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前,西方传教士怀着极高的宗教热情,期望太平天国领导人允许其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定都南京后,西方传教士通过对拜上帝教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认为拜上帝教是有缺点的基督教,必须改正其"错误";1862年1月,以罗孝全悄悄离开南京为标志,西方传教士对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领袖们的劝化开导的图谋宣告失败,转而公开敌视太平天国.西方传教士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情况,镇压太平军的急先锋;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南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它尊崇“拜上帝教”。此教与基督教颇为相似,而且传教士艾约瑟与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歼交往甚深,故而,艾约瑟坚信,太平天国会转信基督教,基督教最终会征服整个中国。拜上帝教是为太平天国能够正常存在而服务的,与艾约瑟所宣扬的基督教信仰存在着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5.
沙俄自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在北京派驻东正教传教士团(以下简称传教士团)以后,就一直不择手段地把它作为对华侵略扩张的工具。到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1851——1864年),随着沙俄侵华的步步升级,传教士团与沙俄政府的配合也大大加强了。这时期沙俄利用清政府“内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后期苏南浙江政权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后期在苏南和浙江的统治,一度被认为是所谓“农民政权封建化”性质的蜕变。其实这是一次“本土化”的过程,是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新思路。这一“本土化”进程不仅体现出太平天国后期政权建设更加理性与务实的倾向,也与天京朝廷宗教狂热势头相悖,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1860年夏秋之交,正当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火在京津熊熊燃烧的时候,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宗教老师,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ssachar·Roberts)终于踏上了太平天国领土,开始了他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太平天国之行。罗孝全(1802—1871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就学于南卡罗来纳州弗曼神学院,毕业后任美国南部浸信会传教士。1836年来中国,次年开始在澳门传教,以后转至广州。1847年3月遇到了洪秀全,洪秀全向他学习《圣经》,但他不肯为洪秀全施洗礼,不久又借故赶走了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罗孝全欣喜若狂,以洪秀全宗教老师的身份,于1852年10月间写了《洪秀全革命之真相》,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有一幅“太平天国大花钱”插图,其中的“囯”字是简化字,与现行的“国”字不同,前者内含王,后者内含玉。那么太平天国为什么要改“国”为“囯”呢?  相似文献   

9.
新近发现的“前期太平天国崇阳县路凭”和“太平军中与天地会结义凭证”为目前有关太平天国资料中所不载,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节有两幅图片(如上),分别是“《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和“田凭”。图片中的纪年方式很特别,“《天朝田亩制度》书影”中的时间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田凭”中的时间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壬戌拾贰年”。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