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土地资源的遥感宏观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项研究首次采用90年代最新时相的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假彩色合成图像,对整个湖北省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植被覆盖特征进行1:25×104比例尺的大面积遥感宏观调查与制图,并以全数字化方法进行了各地类现状面积的量算,比较客观地揭示了该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土地资源、遥感分析、湖北  相似文献   

2.
1前言 土地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是以土地资源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化,共享系统.土地资源数据库是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为基础建成的,根据土地生产力高低、土地适宜性、土地限制性及利用状况,采取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级、土地限制型与土地资源单位5级制,并依据区域生产力差异分为九大潜力区;根据土地对农林牧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为8个适宜类;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程度的差异,各划分为3个等级;按土地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分为土壤侵蚀、地形坡度、裸岩、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盐渍化、水分、温度及无限制等10个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土壤、植被要素组成的土地类型与耕地、林地、草地所组成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1998-2011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海河流域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海河流域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状况总体上在改善,但是在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田、森林、湿地改善最为明显,植被明显改善区域与植被高波动区分布基本一致,植被覆盖基本不变区域与植被低波动区基本一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的面积比例为31.7%,非气候因子驱动型分布于整个流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8.3%,其分布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主要是农田、建设用地,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针对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矿区外排土场因无序排放而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土地资源压占等乱象,内蒙古阿拉善盟祥泰隆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通过编制相应的环境治理方案对外排土场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改善区域地质环境状况,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排土场对土地资源、植被的压占破坏,最终使周边地形地貌景观有所改观,最大程度减轻排土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该治理区域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曲建伟 《科技风》2014,(8):12-12
风能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风力发电工程项目在政策方面的扶持,风力发电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风电开发在缓解电力紧张、节能减排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风电场建设项目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主要为占用土地资源,表现为土地使用功能的改变,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将产生变化,风电场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本文以某风电场为例,通过分析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的潜在影响,从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角度提出了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从而减少风电场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风电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证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岱海流域土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多受土地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状况制约,研究和探讨这类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契机,抓住岱海流域有利的区位条件和独立封闭的内陆河流域特点,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流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优势、潜力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布局方向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该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背景,阐述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层次目标和影响因素,重点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数量、质量、效率3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出包括内涵型土地开发模式、立体化土地利用方式、主动型土地保护策略和诱致性土地管理机制的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差别化土地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土地政策调控区域经济布局,既是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土地兼具资源、资产和资本“三位一体”属性为基点,从土地要素供给、土地资产价格、土地金融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政策差别化调控区域协调发展的传导路径.研究表明差别化土地政策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构建完善的差别化土地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调控工具,提高差别化土地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效率,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金融等区域政策的配套协调等.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土地资源研究先后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赋税土地评价与土地类型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阶段和20世纪后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3个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土地资源学才逐渐发展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目前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类型与土地结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力与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与立法。随着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逐步扩展、面向国家目标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和3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承载力、城镇用地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规划与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杜秉贞  胡洁  李鹏 《资源科学》2015,37(10):1953-1961
生态建设工程可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变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本文以鄱阳湖区域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手段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前(2000年)、后(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j)、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Ci)、林草植被覆盖度(I)指数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后,鄱阳湖典型村落土地利用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林草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改善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典型村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差异明显。其中,退田还湖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高,对综合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最大;“一大四小”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单一的“一大四小”工程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被度的影响较小,但“一大四小”工程与退田还湖工程重合部分使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林草植被覆盖度提升。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低,其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SD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是社会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压力-状态-响应"(PSR)思路出发制定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系统框图,将土地资源安全系统分为粮食安全保障、土地经济安全、土地生态安全3个子系统。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进行定量化仿真模拟研究,全面揭示土地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通过建立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系统流图,开展SD动态仿真模拟,进而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安全等级。通过对设计的15种方案SD仿真模拟,得出了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发展最优方案,最终选择方案3、6、2、9作为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的优化模式,又以方案3为最优。本文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适合性和一致性检验。本文构建的SD仿真模型是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外部系统和内部结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态分析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土地资源安全系统的整个关系网,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特别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当前,许多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用地总量失控、用地结构失衡、用地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占地少等特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为此,结合土地资源约束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土地集约生态化利用过程中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引导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该文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黄淮海平原县城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引入距离函数法对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各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支持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实现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协同进化,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利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也表明,采用距离函数模型进行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 ℃/10 a.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动态植被参数化方案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C/10yr。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暗含着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准确参数化植被和动态植被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北部内陆荒漠地区重要的分水岭,是河西走廊绿洲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形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祁连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出现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面积锐减、降雨量逐年减少、冰川储量下降,进而引发雪线后退、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加剧,造成黑河、石羊河下游土地沙化并发展成沙尘暴源地的严峻后果。  相似文献   

19.
石玉林 《资源科学》1979,1(1):77-90
编制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资源图是国家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第一项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摸索经验,自1978年8月泰安会议以后,我们着手试编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和沈阳幅的土地资源图。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和土地利  相似文献   

20.
翟俊  金点点  陈妍  刘鑫  杨栩  侯鹏  徐延达 《资源科学》2020,42(3):517-526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三角洲区域生态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30年生态空间和植被长势状况变化,识别区域生态状况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区域湿地资源、岸线资源和水沙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讨论区域的保护成效,辨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受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挤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量约为1990年生态空间面积的7.6%,并且沿海及城镇聚集区域周边植被长势有所降低。以坑塘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8.1%,人工岸线增加了27.1%,自然湿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丧失明显。其中,2010—2018年间生态空间被挤占速度有所放缓,各类生态保护规划和工程措施积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湿地面积和人工岸线长度的增速均明显减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逐渐体现出来。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条件发生剧烈改变,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日趋减少,河口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补水需求,以及新生湿地面临的蚀退威胁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是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