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就是我     
张媛 《当代职校生》2005,(12):23-23
我就是我.心中没有偶像.没有楷模,因为我不是傀儡.不是木偶.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人,我有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我就是我     
我就是我。我不是木偶,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性格。我就是我。曾感到人生的快乐,也曾品尝过生活的艰辛。我愿意奉献,也希望得到。我崇拜“奉公”,也承认私利。我欣赏谦虚,但更偏爱傲骨。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2,(Z3)
当我在赛场上为一个急需的数学论断而着急,我情愿运用自己的能力重新推导,但我拒绝在考试前接受老师的记忆移植;同样的,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急需我的记忆,以补充他的“智慧”时,我也拒绝移植。我拒绝,因为我虽渴望成功,但却不屑于不劳而获;我拒绝,因为记忆是我的一笔财富,快乐的我将与朋友共享,痛苦的我却不能要求别人承担;我拒绝,不是拒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是拒绝“知识共享”,而是拒绝在依赖和懒惰中蜕变,拒绝自我的不独立存在。我拒绝移植记忆,因为记忆远远不等于记忆的能力。“拥有了书籍,不能等于拥有了知识…  相似文献   

4.
如今,不管是哪个行业,“以人为本”这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但如何去理解“以人为本”恐怕并不是人人做得尽如人意。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不时会听到类似下列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在将来留给我一笔可观的财产;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用自己的权势为我铺平今后的道路;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使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我的父亲不是百万富翁,不是政府要员,不是艺坛名流……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要感谢他,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书写“人”。“做人要永往直前,永远不倒下。”父亲说。父亲在家中是老大,过早地负担起了家中的重任,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考上好学校,早点减轻家中的负担。文革时,爷爷的“右派”帽子使得父亲不得不去“上山下乡”,那时的他只能望着高中…  相似文献   

6.
朋友们对我说:你一生与编辑有缘,此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贬义,可能说你这人大概只能做个编辑,干不了什么大事;二是褒意,可能是说编辑是一个需要较多知识的工作,你这个人当个编辑挺适合,能胜任这份工作。或贬或褒,我却是一点也不介意的。我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介于二者之间,认为自己确实做不了什么大事,既做不来什么官员,也不可能成为哪一方面的专家。但我并未因此而觉得惭愧。为什么呢?因为我对编辑有另一番理解,有独特的感情;我更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编辑这份为人做嫁衣裳,但可以广交朋友的工作。我与编辑结缘始于《…  相似文献   

7.
毕淑敏 《师道》2003,(5):13-13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  相似文献   

8.
我的妈妈     
有一个人,她无私地给了我生命;有一个人,她无条件地向我倾注爱;有一个人,她永远地包容着我。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生了我,养育我,爱着我十二年的伟大的母亲。  相似文献   

9.
王文琳 《贵州教育》2010,(21):42-43
案例背景 我在进行初二级美术教学时,某班一男同学姜某在上课时,不是和其他同学说话,就是打闹,要么就是“老师。你说什么,我没有听到。”要么就唱反调如此等等。就是不听课、不做作业。我理解初中学生好动、好出风头的特点。这也是他们容易违反纪律、个人表现的根源,但又不能放之任之。于是我根据姜同学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充分掌握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堂美术知识与德育相兼容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我不是一个很会讨老师欢心的男孩,我热爱足球,但并不像别人那样整天围着体育老师谈足球;我喜欢看书,但并不在语文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我讨厌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事,也讨厌给老师轮流拍马的那些人。我的成绩并不出色,甚至很差,老师们总是说我拉班级后腿,而同学们也嘲笑我说:“王晓天的目标就是不考倒数第一!”我讨厌那些人的目光,我没有朋友,我到处受冷落,我接受不到阳光雨露。但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地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劫仇份像一救苞在荚中的青跷豆。我主怕仕何一点拴…  相似文献   

12.
“你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老师讲课你明明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来了客人不敢同客人说话;有人批评了你,脸就红到了耳根,你也不会去想一想这批评是对还是错……有一次期末考试,该考数学了,你看到你平常数学成绩不好,就很害怕。结果,缺乏自信的心理使你本不该错的、不会错的题目也错了。考完了,你还跑到大树底下哭了一场(也不怕别人笑话),直到下场考试预备铃响了才揉着红肿的眼睛,‘逛’进考场。”——爸爸眼中的我“你是一个做事浮躁的人。扫地就是在地上画个大字,扫帚随之扔到了门角;洗碗不是落在灶上的筷子未洗,就是丢下饭桌上…  相似文献   

13.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对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事物加以留意,我也一样,但我唯独对你的走过而感到落寞,你就是那个既美丽、又热闹、更温暖的春天。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15.
一都说教育是神圣的,但不知今天说起"教育理想"还能让多少教师砰然心动。对"理想"这两个字,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缺少一个前缀词——"我自己的"。我们应该有"我自己的理想"。我一直相信,教育理想从来不是教育家的特权,也不只是贯彻国家或者学校的精神。我以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憧憬,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的作品是"人"。教育是在创造未来。人总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留给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眼泪     
我不是不爱你.我一定要你的未来好 父亲寡言,但很严肃,在同乡与朋友之间深受尊敬、信任。但他有很多想法和别人不太一样.一个就是他喜欢人前教子,在别人面前打骂、教导儿子;第二是相信棒头出孝子,因为我爷爷当年就是用打的,而且打得很严重。  相似文献   

17.
我爱辣椒     
俗话说:“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其实桂林人也不例外。我是个小桂林,我最爱的食物就数辣椒了。初夏,一个个新鲜的辣椒上市了,真是惹人喜爱。你看,那刚长出来的辣椒先是青色,然后变成青红相间的,最后长熟了,就变成深红色的了。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又像一个个爱打扮的姑娘!说起辣椒的样子,就更有趣了。有的头大尾尖,像歪嘴的毛笔,尾部不是左撇就是右捺,头上还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帽子;有的好像一把倒置的雨伞;还有的圆鼓鼓的像节日里的灯笼。记得有天中午放学,我一进门,一股鲜香麻辣的气味扑鼻而来,…  相似文献   

18.
王楠 《陕西教育》2005,(3):60-60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当然,我也有爸爸和妈妈,但我的爸爸和妈妈绝对与别的父母不一样,为什么呢7因为我爸爸并不是我的亲生父亲,但妈妈可是我的亲生妈妈哦!  相似文献   

19.
鬼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反正,当我一如平常地把头撞在书上时,它就蹦了出来,差点没吓死我。说它“蹦”出来,似乎不太妥,因为我听到它的声音,并看不到它的形体;打招呼说“嗨”也好像不太妥,那声音似乎是从我体内发出,如同直接与你对话一般──我确信我不是做梦,并且没有双重或多重人格。 它说它叫小豆,并一再声明,是“她”! “小豆,你到底是什么啊!” “我就是我啊,晶晶亮!”她很得意地涮了我一把。 我暗骂了一声便径直到厨房拿出奶奶做的辣酱,小豆怕得声音都发颤了:“别,有话好好说!唉!就是说你这种脑子也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我的作文观     
我敢说我的作文不是最好的,但我的作文绝对是我亲身经历的精华。我也是那种从“一件有意义(难忘、有趣……)的事”写起的人,当然,我讨厌这些东西。然而我信奉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所以我在小学阶段几乎是不看作文选的,认为应该学习高层次的东西。上了初中,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项固定的作业——课外作文。我们把几本作文本装订起来,自己设计封面,给作文集起名字,也给自己起笔名。作文不限文体、题材和字数,这些对于我来讲是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起初先是欣喜若狂,因为从“有意义的事”到毫无限制的作文简直就是一个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