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磊 《传媒》2002,(7):38-40
一 《申报》早年有个名叫蔡尔康的主笔,秀才出身的他,自号“铸铁庵主”。沪上名士郑逸梅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秀才主笔的名片。在蔡尔康的名片上,他把自己的头衔列了一大串: “四品街分部主事奏保经济特科、六举优行恩贡生、历办《申报》副主笔、《沪报》总主笔、《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 从他这张有趣的名片上列举的这些头衔来看,蔡尔康事实上已经脱离仕途,成为了一个“职业报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上海望平街(今山东中路自福州路至南京中路一段),由中外商人合组私人公司,公推华盛纺织厂英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民国五年,改组为美国公司,汪龙标(汉溪)任总理。在汪汉溪的经营管理下,《新闻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报。虽然比《申报》晚创刊21年,但是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当时的老牌报纸。《新闻报》创办时日发行量仅300余份,到汪接手时日发行1万余份,行销江浙及长江流域一带。此后《,新闻报》  相似文献   

3.
1929年1月初,《申报》老板史量才请北四行出面,委托董显光与福开森在北平谈判,收买《新闻报》之股权。新闻报股份公司共计二千股,福开森本人占有一千三百股,其余七百股为华籍董事们所有,其中汪伯奇、汪仲韦兄弟的股份不足五分之一。福开森把自己占有的股权全部出售  相似文献   

4.
我与《新闻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00年出生的。我出生的前一年,恰好是福开森接办《新闻报》、亦即我父汪汉溪开始从事新闻事业的那一年。所以《新闻报》最初阶段的经过情形,是后来从我父亲日常谈话中得知的。我亲身参加报馆工作,已在1920年以后。本文所叙《新闻报》初期经历,只能是一些概要;以后较详。  相似文献   

5.
1882年5月18日创刊于上海的《沪报》,是字林洋行创办的第二份中文报纸,初由戴普笙、蔡尔康等任主笔,日出对开4张,星期天不出报,每份定价8文,后改为日报出版。8月10日,《沪报》出版至第73号时改名为《字林沪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正值该报发展成熟的时期,对于这场战争,《字林沪报》高度关注并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其新闻报道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第一阶段:1878年至1911年厦门最早的报纸,是陈金芳等人在1878年创办的《博物月报》。报馆设在厦门泰山口,报纸为油光纸石印。该报仅仅出版三期便夭折了。1884年,英国牧师傅氏创办《厦门报》(双月刊),因读者寥寥,不久也即停刊。1898年春,闽南圣教书局在鼓浪屿创办了《闽南圣会报》(月刊),以刊载教会消息为主要内容。历任经理和主笔均由外国神职人员担任。该报无广告收入,经费困难,不足部分由书局的董事补贴。厦门沦陷后该报停办.1944年7月15日,由闽南神学院在漳州复刊,主笔为吴炳耀。报纸每期12页,栏目有史料、译作、人物介绍、常识、教会消息等。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晚报     
晚报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是常常有人问起的。据说,我国之有晚报,最早的一种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沪报》的《晚刊》,这个晚刊只出几天就停止了,我没有看到过。其次是上海的《中外晚报》。这个报纸在清宣统三年几月二十六日(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七日)出版,距辛亥武昌起义后七天,馆址在上海望平街(即现在的山东路)七号。望平街是上海报馆的集中地区。当时在望平街的报馆有《神州日报》、《民声日报》、《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新闻报》则在附近的汉口路,其他宣传革命与同盟会有关系的报纸,如《民立报》在三茅阁桥,《民权报》在江西路,《民强报》在河南路,《民报》在南京路泥城桥(?),都比较分散。那些集中在望平街的各家报纸,对辛亥革命所抱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的拥护,有的反对,有的是表面上拥护骨子里反对(如保皇党机关报《时报》)。  相似文献   

8.
游历于中西之间的晚清报人蔡尔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初 《新闻大学》2003,100(4):23-27
蔡尔康(1852——192?)[1],上海嘉定南翔人。在清末曾涉足《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四大报,自撰、翻译及经手刊文不下千万言,曾一度被誉为“上海华文报业中的最佳作家”[2],孙玉声在其《报海前尘录》中亦评价其为“恂当日报界之人杰矣哉”。然而,在近代新闻史上,蔡尔康是一位既令人熟知又被忽视的人物。迄今为止,海内外学术界对他的专门研究近于空白,仅在少数其他论文中,可觅蔡尔康的雪泥鸿爪。正如《剑桥晚  相似文献   

9.
“我也是望平街出来的”,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对本刊记者一见如故:“当年的望平街就象英国的舰队街一样报馆林立,申报馆、时事新报馆、新闻报馆都设立在这条街上,这些报馆差不多左右了旧中国大半的新闻舆论。每逢出报时报童、报贩们进进出出,卖报声此起彼伏,场面好不热闹……“15岁那年我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大学毕业后经张竹平先生(曾任《申报》社的经理)介绍进了时事新报社工作,担任他的秘书并编辑《时事新报年刊》,就此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一直到1949年7月我还是新华社驻苏记者。“在我的新闻生活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位是我的叔父戈公振先生,另一位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08,(1):27-27
申报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每份售价8文铜钱。同年,《上海新报》售价50文。 新闻报 1893年,《新闻报》创刊,报价定为每份7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