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逝》是一篇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现实的爱情小说。被新文化运动唤醒的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对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抗,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一年后两人分手,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这一爱情悲剧主要是封建社会、主人公性格弱点、生存现实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把寂寞、苦闷和孤独的主体创造心态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伤逝》的人物塑造中。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深层的精神领域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性自身的悲哀,被作家以理性的视角和成功的心理描写推向社会,得到了文学欣赏者们的普遍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4.
谈《伤逝》中子君和涓生悲剧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两个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追求者。他们曾经有过共同的憧憬、追求和理想,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初恋中的子君和涓生热烈地谈“家庭”,“谈要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他们渴望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家庭专制。在涓生的启蒙教育下.子君也成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战士,她勇敢地喊出了震动人心的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子君全不变心,镇静地走自己的路。“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乘“五四”时…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一篇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现实的爱情小说。自由相爱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婚姻以悲剧为结局,最终阴阳两隔。究其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更有社会深层的。这一切导致他们的爱情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8.
《伤逝》只写了两个人物——子君和涓生。他们都是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下觉醒起来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并且胜利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但社会是个无形的罗网,根本不容许青年们扇动双翅自由翱翔,它不断纠集力量来扼杀这一对年轻的情侣。可见,《伤逝》的主要矛盾是子君和涓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悲剧的基本冲突。鲁迅在《伤逝》中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描写。当他们在自由交往、热烈相恋时,受到“老东西”和“小东西”的卑污嘴脸的玷污;当他们在路上同行时,“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他们同居了,更大的压力也随之而至。子君和她叔叔早已闹翻,“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作侄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描写的是“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综观近年来的“伤逝》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是从叙述特征角度来探讨涓生作为叙述主体的虚伪性,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子君则更多抱以同情的态度。本文试从对子君形象的探讨中分析和解读以其为代表的“依附女性”。其实子君从未真正地觉醒和解放,她的人生是在依附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位上世纪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施光南先生作曲的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的结合,是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通过剧情背景和艺术特征分析,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旨在演唱中进一步准确地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12.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子君的爱情是悲剧性的,在这悲剧性的爱情中融入了鲁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思考:爱情模式、家庭模式和双方的主观不足是造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傅红梅 《考试周刊》2009,(32):24-25
鲁迅与亦舒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分别在《伤逝》和《我的前半生》中从不同视角刻画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命运,对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不同时代下子君的觉醒与彷徨。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整个故事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从男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这段爱情悲剧,而女主人公(也即这段爱情悲剧中的受害者)子君则成为了一个失语者。本文试图站在子君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感情纠葛,从"五四"时代氛围下的熏陶者、贤惠温柔的合格家庭主妇、无爱人间死灭的魂灵三个方面为善良的子君展开辩护。  相似文献   

15.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7.
娜拉走后怎样?这是摆在所有女性解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近乎天问的难题,其难并不在理论层面上,而难在实践过程中。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犀利地指出,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为此,他还专门做了一篇题名《伤逝》的爱情小说,其中,女主人公子君最后走的就是“回来”的路。  相似文献   

18.
伤逝     
丰老师导语——这不是鲁迅的《伤逝》,说的当然不是涓生和子君。然而,文章中的主人公毕竟给人们带来太多的伤感,带来深深的悲痛。张国荣,这是一个毕生追求艺术完美的香港明星,他选择一种方式离去了。他正处在艺术高峰时,却轻率地将自己的生命赋予空灵的一跃,将满腹的才情化作热血抛洒,留给人们的是不尽的思念和思索,那惠同学不由得责备他“太轻视生命”了!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