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理论的建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化学是通过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之所以将语言与文化相联系,是因为语言具有促进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能力。民族语言学、民族文化学和民族心理学的发展都是以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为条件的,也可以说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国情学理论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理论对语言中许多模糊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描述、研究语言的新途径,其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使用的认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模糊语言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是笔者认为值得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多处涉及到语言问题。而这些语言问题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相联:模糊论启示我们思维先于语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承认中间阶段,否定绝对分明的界限,与模糊语言学思想暗合;语言与言语是必然规则与偶然变异关系;针对方言融合为共同语这一必然事件,语言学家能够发挥偶然因素作用,加速共同语形成。探析以上四种关系,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哲学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实验心理语言学对言语理解和产生的描述,提出翻译是一个理解源语和产生译语的连续性心理过程,认为该过程与言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相似:从辨认源语,建立源语意义,到产生表述动机,形成语义初迹,进而转化为内部言语并最终诉诸于外部言语(即译语)。  相似文献   

5.
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是聋人间及聋人与听人间交流的两种普遍方式。自从1960年美国语言学权威史多基博士得出了手语是一门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的结论后,手语便作为语言来研究。文章从两者的适用范围差异、特点上的差异、语法的差异这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语法的差异上,例举实例,便于直观地体会二者在语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交际工具,充分体现着人的主体意识。语言中所蕴藏的两性意识,不仅是男女两性对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更是社会、文化、历史对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规范与限制。我们运用社会语言学成果,以维吾尔语为考查对象,探索性勾划了维吾尔语性别语言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因由。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语言与语言自然接触自然产生的结果.由此而呈现的语言变化是语言变异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国学者又从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种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把语码转换作为一个普通的语言的社会现象。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旨在使读者对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双语或多语环境中未被人所重视的语码转换现象有更深的了解,重新思考我们对语码转换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语文应该教些什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本文从现代语言学、语文学科性质和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建构学习者个体的语言结构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并论述了语言结构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教师认知学习者的语言结构与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认知自身的语言结构与相应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俄语词义与语境二者的依存关系,即语言创造语境,语境产生语义.通过论述言语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词义理解中的体现,指出言语交际中应避免言语矛盾,创造语境,以期达到最佳的言语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言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至前5世纪.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语言研究的历史对现代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曾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在理论上、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可资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外古近代语言研究的历史作总结和比较,探讨其对当下我国语言学现状、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语言测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把探究人的语言能力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将其直接用于语言教学实践,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在韩、日等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成绩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及升职的标准之一.因此,汉语水平考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语言测试理论中几个主要理论的介绍及其应用,谈它们在HSK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is is a study, based upon 22 interviews, of the factors that govern immigrants'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Half of the interviewees are illiterate quota refugees from a Kurdish refugee camp and the other half are immigrants with at least six years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consists of theorie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and theories of motivation. The interviewees from the refugee camp have lived under very difficult conditions.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ir basic needs. The social needs cannot be provided in Sweden because the refugees become isolated, without any contact with Swedes. They lack the contact with speake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acquire the language.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into Swedish society leads to their marginalisation. The pedagogic conclusions that can be drawn from this study relate mainly to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motivation. In this respect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 is to achieve greater contact with target language speakers.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发育过程其实是一个人由动物不断向人演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首先要学习人类已有的文化,就文化学习而言,语言习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探讨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本文从语言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分析男性中心话语中的女性话语.男女两极对立的解构颠覆了男性中心话语,强有力地冲击了男性统治的社会,同时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阐释古代文献词语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工作,在解释文献词语时,单纯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它的词,是文化的活化石。文献词语的内涵不可能脱离其所产生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文化背景在阐释文献词语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考察Et语当今流行网络语言的形成背景、涵义的前提下,概括归纳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类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于从更为宏观的视角人手,对日语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日语网络语言对日本语言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言意识及批评语言意识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过去二十年中,国外出现了很多关于语言意识及批评语言意识的研究,但在中国,未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批评语言意识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我国学者可借鉴国外批评语言意识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开展批评语言意识研究,这将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死"是汉语常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文中以"死"为例通过历时研究的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死"的语法特点和使用现象,"死"字本义是生命殆尽,成语中的"死"大多保留了原义,现代汉语中"死"逐渐语法化,开始作为一个语素存在,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语素意义;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成分,形式上表示为[(主语)+动词(或形容词)+死+(宾语)+了];在方言中也可表示昵称。运用共时的方法将汉语的"死"和英语中的"死"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指导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9.
Informed by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areas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acquisition, dyslexia and speech therapy clinical practice, five factors are proposed to argue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by young non‐native learners can be enhanced by learning activitie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factors of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specific proper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the what‐to‐learn‐first issu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language input. Proper language goals can be set and appropriate activities designed, only if the language input provider interacts with a learner in a concrete activity while being sensitive to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monolingual speaking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ss dominant language in a bilingual child, the prosodic and phon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arner's mother tongu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importance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which defines dyslexia, the use of non‐abstract language structures grounded in concrete lexical items in the early stag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expanding learners' utterance by one element as used in speech therapy.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出发,分析了"零度写作"背后的语言观.罗兰·巴特既强调了语言、字词、形式独立品质,即写作的零度,又肯定了语言的"介入性"的事实.但必须看到,零度写作和"介入"并不矛盾,准确地说,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前者是语言内部的,后者是就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言的:一切语言,一切文学都不能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写作或表达,都是一种"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