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诗词鉴赏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灿烂辉煌,领略古典诗词之美,汲取古典诗词精髓,陶冶自我情操,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另外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因此,学习诗词鉴赏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学习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虚实结合的表现表现手法。"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作为古代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雅文化"代表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当代以来随着本土文化的变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古典诗词吟诵已经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一中国特有的雅文化,在推广复兴这一文化形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对古典诗词吟诵的概念及其起源变迁有所了解,让更多的吟诵爱好者明白吟诵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作为古代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雅文化"代表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当代以来随着本土文化的变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古典诗词吟诵已经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一中国特有的雅文化,在推广复兴这一文化形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对古典诗词吟诵的概念及其起源变迁有所了解,让更多的吟诵爱好者明白吟诵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审美鉴赏和提升"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古典诗词的特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意象、意脉、意蕴",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张瑜 《成才之路》2012,(26):35-35
正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极为丰富,它拓宽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延伸了诗词的表现力,彰显了诗词的独特魅力."空白"带给古典诗词独特的美学特质:空灵、简洁、无言之美,营造出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境界.深入把握"空白"论的美学特质,不仅是我们更好地鉴赏中回古典诗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们深入体验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齐声朗读、逐句讲解"这种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品味古典诗词,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典诗词营养,探索古典诗词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应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与升华。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传承这一文化,让国人都能了解语言精练优美的古典诗词,人们将古典诗词加入语文课本。因此,古典诗词成为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诗词的美体现在它的精炼,简短的词句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成为素质优秀的学生。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师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对教师课堂上进行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提高教师古典诗词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赵秀丽  孙林年 《学子》2014,(3):13-13
正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精髓,它们蕴含着抒情美、内容美、形式美、情感美,对于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品格,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古典诗词意蕴深远,情感丰富,这对教学中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得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顺利展开。一、感受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古典诗词的语言教学。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诗预言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陌生化",即是指语言形式具有新颖性。人们通过对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的感悟,体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诗歌阐释理论随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异彩纷呈。各种理论之间有交叉,也有融合,有背离,也有趋同。各理论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结合。虽然是以儒家诗论为基础而提出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古典诗歌阐释实践中的普遍指导作用,因为它是以"人性论"为基石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黄斌诗歌在深幽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笼罩下也同时是饱蘸、深纳了"现代性"的肌质—架构的诗歌。认为中国新诗的"多祖现象"与杂交基因在其诞生近百年的今天早该是一个常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及全球化的紧张关系也绝非简单的几元对立。黄斌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地域化——他的本土经验正是通过对古典的化用与地域化写作这两极同时展开的。黄斌诗歌选择了具体的、局部的、切身的诗歌构成方式,但通过对古典或地域的回望找到其信念般的形而上超越。通过黄斌的诗写,可以感知到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神髓与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四言诗,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众多体裁中第一种正式流传的诗歌体式。先秦诗歌虽有《诗经》《楚辞》两大源流,但《诗经》的影响更大。在两汉,虽有汉乐府杂言及新兴的五言诗,四言诗并没有因此而湮灭,它一样被文人传唱,以它特有的形式特征抒发作者的感情,成为当之无愧的正体诗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个人际遇角度重新解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认为这首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而是有更为深广的含义。通过重新解读这首诗可以粗略地认识王维的一生,还可以激发读者更多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诗魔"洛夫诗歌创作的晦涩倾向历来有毁有誉,尤其表现在探索时期的诗作《石室之死亡》上。《石室之死亡》晦涩倾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结构形式的"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语言构成的非逻辑性及修辞的繁复性,意象的繁复与非理性联结,主题的放射性与多元性。西方现代主义诗风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以及洛夫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诗学观是主因。纵观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晦涩与或的争议。适当的晦涩是允许的,但过度的晦涩影响读者接受,也会阻碍中国现代诗的前行。  相似文献   

16.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7.
月人词严格地遵循中国词的格律,中规中矩,是真真正正的词,被诗词界专家誉为“词人之词”。月人词是不折不扣的现代词,情真意切,充满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即使是农民、工人,也都能看懂、听懂。有人将其称为“乡土词作家”,其实月人就是人民词人!月人是一个数十年如一日、有强烈的词志和创作追求、不遗余力、舍花气力、词思涌流如喷的勤奋而多产高产的大词人。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情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理学家借助于体用论的思维模式来阐释情与性的关系,并且通过"心统性情"说和"性体情用"说,将性与情统一于心,以此展开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他们认为诗可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但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并且必须与言志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