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体裁互文性指的是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语域或风格特征的混合交融。语篇的体裁互文性要求发话人通常需要在同一语篇中经常变换主体位置以帮助其实现交际目的。文章以婴儿用品广告语篇为例,探讨了体裁互文性以及主体位置转换在广告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浅述     
本文主要阐述了互文性的渊源与发展,并就其中的体裁进行了详述。体裁互文性是指特定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它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文章还就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学者眼中的互文性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此外,互文性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来自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最早由Kristeva提出。批评话语分析吸收了巴赫金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互文性分析是联结语篇与社会语境的桥梁,是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如何互动的有效分析模式。运用Norm an Fairc lough的三维度分析模式来考察经典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可以发现其不仅运用了两种互文性手段,即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而且此童话是一部具有叛逆精神的语篇。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互文性的两大分类(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宏现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着手分析互文性对翻译的影响,着重分析微观互文性对翻译的影响,并指出在处理翻译具有互文性译文时通常采取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检索CNKI、EBSCOhost、ALJC中篇名同时含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翻译"(translation)的期刊论文数量,对这些论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外国相关研究很少;中国学者将互文性应用于纯理论研究、应用翻译批评研究比外国学者的相应研究的比例高很多;外国学者绝大多数运用广义互文性进行文学翻译批评,忽视狭义互文性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淡化译语和源语的互文关系,这对国内翻译批评影响极大。从引用最频的参考文献、不同学科期刊刊文情况、研究环境、对互文性理解的差别等角度解释了中外研究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辛斌的互文性理论对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14北京APEC的演讲进行互文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言人在外交演讲中以引用、提及、变换主体、阅读位置等互文手段作为支撑,使演讲更具说服力,在获取亚太各成员国认同的同时,也树立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是所有语篇的特征,招聘广告作为一种寄生语篇,也是互文性的产物。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了招聘广告中三种互文性的表现形式(细节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以及它们的功能,揭示了互文性理论对招聘广告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不同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仿拟是互文性的一种表现,本文以传媒话语为对象分析了仿拟在传媒话语中的成因及应用,通过对仿拟的分析来解读、认知互文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本质特征,翻译实际上是各种互文本间错综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通过对互文性的类型及其所指涉的翻译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应该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来看待翻译研究中几大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翻译本质的理解,开阔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食品又产生了许多文化意象指涉。在不同的文化母体中,这些互文性文化意象指涉存在不同之处。在食品翻译实践方面许多学者在如何传递这些文化意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少有涉及食品翻译中出现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对译文造成的理解干扰研究。借助互文性理论视角,分析食品翻译中互文性文化意象的干扰,从而进一步完善食品翻译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米格尔街》小说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因此,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米格尔街》,分析互文性在《米格尔街》描写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以此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曹玲 《新课程研究》2009,(3):184-185
互文性是指某一文本与它的前文本之门的相互联系,此概念大量地应用于广告中。本文基于广告语篇及其互文性现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互文性在广告中的应用,即具体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媒介互文性。  相似文献   

14.
黄红 《考试周刊》2014,(29):9-10
警务英语作为一门专业用途英语,在其语篇分析中嵌入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从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进行警务英语语篇解读。本文从体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及媒体互文性三个层面展开对传统警务英语教学模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5.
车欢欢  罗天 《考试周刊》2013,(77):22-23
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可分为微观互文性、中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三类.其中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情景或文化之间.情景互文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情景互文性,分析了蒙古包、如意湖、胜象宝塔等旅游景点的翻译个案.互文性理论视角尤其是情景互文性视角对旅游景点的命名和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博广告作为现代社会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平台,给广大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文章试图从语篇学角度来分析微博广告的互文性,旨在探析微博广告语篇中互文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功能,以便帮助读者更好的分析、理解微博广告语篇.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起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表现为一种文本理论,依运作层面的不同可分为宏观互文性、中观互文性、微观互文性三类。其中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情景或文化之间。文章主要应用宏观互文性,分析了杜甫草堂几处景点名称的英译。宏观互文性视角尤其是情景互文性为旅游景点的命名和翻译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结合互文性理论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三个中译本中的习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说明互文性对习语翻译的借鉴意义。一切文本皆具有互文性,特别是文学作品。互文性理论要求译者应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识别互文指涉,正确理解其独特涵义和进行正确表达。以此尽量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具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首创以来,互文性这一概念就被各国学者赋予了各种新的内涵,而互文性理论正式引入翻译研究是在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话语与译者》一书中,书中提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过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众多形式各异的文本间存在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文及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原文中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以互文性范畴中重要一环的典故为例,结合钱钟书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讨其名作《围城》题目的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互文修辞在中学教育的边塞诗词中有较多体现,并且前代边塞诗词互文性对后世作品也有较多的扩散和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学语文中边塞诗词的互文修辞分析,来探析互文性在边塞诗词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