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流行词具有反应迅速、背景性强、信息含量丰富等特征,在译入语中再现风格、意义对等的流行词,译者需要在翻译对象、意义、策略选择及读者观照方面充分发挥主体性。但在流行词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不是随意的,会受原语语境、双语水平、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其中原语语境是孤立的词条翻译的根基,为单词填补翻译的未定点,而译者的双语水平关乎其理解原语、阐释热词和输出译文的准确性,而译入语文化是译者将原词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须遵守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三要素的关系。在英汉互译中,正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因此,译者必须始终考虑语境诸要素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对原语语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即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作用。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翻译理论界一般均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法国释意论却在众多翻译理论中一反传统,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个阶段论。释意论认为翻译离不开译者的认知补充,即"语境知识",只有足够的认知补充才能帮助译者做出正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地道的译语语言将同样的"意义"表达出来。这一观点在商贸翻译中更具适用性,因为在商贸翻译中尤其要求译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必要的专业知识,而这便是"认知补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好商贸翻译译者必须拥有必要的认知补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达到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翻译是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英汉翻译则是把英语所表达的语言思维内容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所谓理解,指译者通过判断和推理,分析原作上下文的逻辑联系,理清原语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原文的精神实质,弄清作者究竟在说什么。所谓表达,指译者把他所理解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里尽可能确切地表达出来。译文要做到确切,传神达意,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忠实反映原语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并且能符合译语的语言逻辑。因此可以说。翻译的整个过程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译品就是译者逻辑…  相似文献   

6.
口译应该是对原语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和传达,而不是死板的点对点翻译。以吉尔的口译理解模式为依据,具体分析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及其在口译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给出了提高译者理解能力的三个有效途径——掌握过硬的双语知识和文化,丰富言外知识储备以及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掌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和翻译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前者能够从语言意义层面上解释后者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交际的语境和最佳关联性使得译者对原语的理解成为可能。关联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翻译,使译者进行合理的语言转换。本文着重探讨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即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其对翻译的解释,以及在处理翻译问题过程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译者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求内容与风格上的对等,因为两种语言在措词、句法结构等方面不可能一致,所以翻译中必然会导致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本文从词与短语,小句与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翻译中的偏离现象进行探索.文章还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翻译中为了传达原文的思想风格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偏离现象的产生.优秀的译者应该高度注意原语和目标语的差异,提供和原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对等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9.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语篇的形式,从而完成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交际过程涉及到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原语与目的语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原语信息的丧失以致产生解读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尽量传递原语的信息,从而保存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是文化信息的移植与传递.译者不仅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同时还要掌握两种文化.要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要重视文化因素.增强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吴卉子 《海外英语》2011,(5):158-16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如何对待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常成为译者们感到棘手的问题。翻译,这项活动的性质,要求从事翻译的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原语和目标语,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还要恰当的处理好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把握好平衡原则,使之相益得彰,从而更好的发挥翻译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金凤 《考试周刊》2011,(68):24-25
翻译行为旨在理解一话语篇章.然后用另一语言重新表达这一话语篇章。“理解”需要语言和语言外知识.而“重新表达”的质量不仅同译者的语言掌握水平有关.还取决于其背景知识。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双语转换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心理活动是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始终的。因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及释义角度谈谈一名优秀译者应具备的语言外知识.  相似文献   

13.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翻译除了忠实和通顺外,还应给读者以美的愉悦.文学作品翻译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语言的选择有助于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语的确切含义,展现中国文化色彩.译者要通过自己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受到启发,获得美的感受.这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公示语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文化习惯和交际原则三个层面的转换过程。提出了公示语翻译需要译者置身于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不断地进行三维转换与适应,才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形成适应整合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处理以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愉悦.文学翻译对陌生化语言的恰当处理,其实质是对源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追求,也是文学翻译满足读者期待视野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和当然要求.文学翻译对陌生化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的解读与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源语语篇的陌生新奇之处,又要充分照顾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源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对陌生化的处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避免文化冲突或文化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语言内的和语言外的两个部分:言内因素主要指原语的音系结构、语法和修辞结构,词语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文章试图探讨翻译过程中影响词义选择的几个因素,以帮助译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纯蕊 《海外英语》2011,(6):183-184
新闻词汇的英译存在着信息解读翻译偏差、中式英语表达习惯以及外来词语回译不准等种种问题,而从新闻翻译就是一个传播过程这一本质来看,要解决以上问题,译者不仅要充当好原语的接收者,准确理解原语新闻;也要充当好目的语新闻的传播者,将有效信息传递给目的语受众。这样才能达到新闻翻译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的翻译行为九大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翻译行为的翻译生态环境。这九个要素形成了三个层次,即原语、译本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层面,原语文化、翻译行为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层面,原作者、译者和受众之间的主体层面。主体层面要素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而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环境,而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和谐共存就达成了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