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公益征收征用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适应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对宪法的修改,我国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公益征收、征用法。在公益征收、征用的对象上,应包括无形资产和集体所有财产,现阶段原则上不宜把国家对个人和集体财产权的限制也包括在公益征收范围之内;在公共利益的定位上,应反对把各级政府的财政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采用列举式立法例界定公共利益,防止政府对其恣意扩大;在正当程序上,对公益征收有争议案件的执行应在司法裁判之后,国家在公益征收、征用中的角色不能错位;在补偿上,不宜把精神损失列入补偿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财产权,财产征用历来被视为重大宪法问题。然而,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却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弊端。本文在比较西方财产征用制度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的不足,并进而提出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护财产权,财产征用历来被视为重大宪法问题。然而,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却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弊端。本文在比较西方财产征用制度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的不足,并进而提出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期以来对私人财产权缺乏周到的法律保护,现行法律同样存在明显不足。完善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秩序,而且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人格完善的基础。当然,在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同时,不能妨碍国家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私人财产进行征用。国家对私人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入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历来受大家瞩目,随着它被写入宪法,将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私有财产权作为一种宪法权利的内涵和意义出发,以案例为连线,分析公益征收征用中保护私有财产权问题以及建立相应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财产做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人类构建正义与维持自由有着重要的意义.财产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但财产权也常常会受到侵犯.德国基本法保障了财产权,但是也为财产设定了社会义务.征收是财产实现社会义务,为公益服务的主要形式.德国在基本法中通过“一揽子条款”的形式对征收进行了规制.反观我国的征收行为,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借鉴德国法的相关规定,可以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征收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征用权与农民土地财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其根源在于行政征用权滥用,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缺少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按公平合理原则,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利益征地衡量标准;以法规范行政征用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促进“两权”合力进取。  相似文献   

9.
吴新平在5月27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大多数公民而言,私有财产可以理解为只包括属于生活资料的私有财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财产既包括生活资料的私有财产,也包括属于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文章还认为,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不能把财产权仅仅理解为财产的所有权。公民合法取得的对财产的使用权,也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所以,公民的财产权不宜称为“私有财产权”。公民财产权不宜称为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10.
在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以前,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公益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只有在一些行政法律、法规中,如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对公益征收征用中的补偿要件做出了规定。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公益征收征用及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缺失是一个遗憾。宪法修正案修改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在公益征收征用公民个人财产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必须给予补偿,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护了公民个人和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确立,为在具体法律中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有利于平衡和协调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是,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信息保护所代表的个人利益之问进行平衡。立基于此,论文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之间的立法衔接和政府信息在公众公开查询中的防范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物权征收的实质在于国家以行政权力拥有者的身份通过国有化而实现公共利益,其价值基础是分配正义而非交换正义。物权征收属公法领域命题,核心在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而非被征收人的所有权社会化,征收问题的私法化是困扰征收理论与实践的症结。应该以公共利益实现作为征收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具体表现为:我国应该强调立足于公有制促成公共利益之实现,而将征收作为例外手段,征收过程中树立"房屋优先于土地"的思想以保障被征收人权益;征收的启动及完成都要接受公共利益之检测;征收补偿应该充分考虑被征收人对公共利益之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启动过程中,《申报》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申报》宣传铁路利益,跟踪报道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动态,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启动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少儿报刊广告运作应坚持如下原则:遵守行为规范、法律准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强共赢原则;坚持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求真至善的创意原则。少儿报刊广告运作应选择如下策略:突破观念误区,拓宽广告资源;利用媒介特色,营造互动网络;加盟栏目制作,树立品牌形象;倡导唯美情怀、吸引少儿读者。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时代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制度均衡是协调版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之间冲突的根本方法。为此,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前提下,也应当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以促进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利益被蔑视、弱者权益被凌辱的严重问题,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民事公诉制度是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重要方式,其在中国的复兴,是转型社会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制度诉求,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我国民事公诉中的公益代表应由检察机关担任,检察机关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案件范围,以保护公共利益为限。  相似文献   

17.
学生身份权是公立高校绝大部分学生的重要权利.为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为了监督公立高校退学权的合法行使,亟待把学生身份权的救济纳入司法领域.从现代公共行政的视角分析,公立高校退学权是一种行政权力,公立高校是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公立高校强制剥夺学生身份权行为,亦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因此,司法完全可以介入,为学生身份权的保护提供司法救济.对公立高校强制剥夺学生身份权行为的目的合法性,程序正当性和校规解释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是司法救济学生权益的三种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再议教育的公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公益性是指教育应该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倡教育的公益性,并不否定教育的私益性、营利性和产业性.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来保障教育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9.
非法占有目的是取得罪中独立于"故意"的特殊主观构成要件,这种观念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通说.但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对该通说提出了质疑,甚至进而否认了刑法的目的犯理论.笔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适用范围并不以法律明文规定为限,故应当承认非法定目的犯的存在,且非法占有目的属于开放的构成要件.本文拟通过对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理论的探讨,达到为通说辩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nnovation concept in two key welfare areas where the demands for innovation are substantial, namel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lder care. On the basi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interviews o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elder care services, the article develops a tripartite empirical model of innovation.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requires levers (understood as methods and management contexts) as well as craft (understood a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rootedness), if it is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re services of a specific context.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innovation's value-creating aspects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a public sector context. The proposed innovation model yields recommendations on issu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stablishing successful innovation in a public, cross-organization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