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冯卫东 《江苏教育》2013,(11):30-33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后蔓延于西方,如今影响到我国并逐渐成为一种热潮的教育理念、教育范式和教育运动,它关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体验,旨在促成其幸福感受、幸福人生。“消极教育”则是卢梭首先提出的,是其倡导的自然教育的一个专门名词。这两者不是相互悖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本文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主张用“消极教育”来为“积极教育”的实施和实现扩大空间,创造空间,从而给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它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追求没有通才教育那么高,但对人格结构的完善有着更明确的目标;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对立面,它虽然和专业教育有差异,但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它更强调“元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结构的相对完善;通识教育不是各种课程的大杂烩,它的课程既要注重广度,还要注重深度;通识教育不是大学教育的“甜点”,而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食”,大学应该结合通识教育的普遍性理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打造由高水平而非低水平教师领衔的通识课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通识教育思想产生的时间几乎同步,李长之等中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思想探索,李长之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通才教育”与西方现代“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劣,最终明确提出了“寓通于专”的教育主张。李长之这一思想对于当今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既有助于人们认识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开拓“寓通于专”的新型通识教育思路,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识教育与“中国文艺复兴”事业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在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的学术浪潮中,大学通识教育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西方理论为参考。钱穆从文化本位的视角出发,以“执两用中”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提出培养“文化人”的教育目的,从以“专”为虑、以“通”为重、“通”“专”融合等角度解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及两者的关系,并在其教育实践中落实相关举措,强调师“有道”、生“诚明”、学“自由”的教育方法,对现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项创新”促成“四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大学生“四成”教育的内涵和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贯彻“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的“四为”原则,实施“德育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通专融合”为理念,以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为核心,以管理机制为驱动,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力图建立一套完整、可持续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推动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名校"公开课"作为一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自产生以来为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名校"公开课"的无门槛、资源丰富的特点使其迅速成为各校学习的对象,同时,它的发展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文章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并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诉求,需要我们树立通识教育理想,明晰通识教育目标,建立通识教育实务体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关系问题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哲学视野来探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与融合,并试图从中阐明21世纪大学教育的目标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强调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在大学教育里,它起初是指大学课程里的共同部分,即必修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成为和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的弊端和缺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实和完善我国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与台湾研究型大学普通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学术分工与分科日益琐细,在求专求精的趋势下,知识受到严重的割裂。影响所及,培育出来的人才只有零碎的知识与技能,而无整体的观念与思想;只有本位主义浓厚的学者专家,而无宏观视野的知识分子。面对如此困境,西方大学自我检讨,提出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近些年来台湾亦重视普通教育的实施,“教育部”于2003年至2004年间对7所研究型大学进行普通教育评鉴,结果发现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本文旨在比较台湾与美国研究型综合大学普通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进而提出对普通教育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香港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中通识教育功不可没。香港高校坚持"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培养理念,通识教育与德育融会贯通,利用通识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熏陶,对香港市民素质提升乃至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保障创业教育的“向”,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文章在全面分析了高职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内外融通的实践体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很不均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农业大学学科发展应朝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大学教育实践。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认识误区及理论指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素质教育在探讨和实践过程中存在若干认识上的误区,本指出对高校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人教育、德育教育、通识教育和课堂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构成了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六大认识误区并给予了一定理论指正。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二战以前已形成一定的学位教育体系。二战以后,日本对其学位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现代学位教育体制,它包括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近十年来,日本对其学位教育体制又进行深入改革,主要举措包括:本科阶段实行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贯通化;建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化;谋求学位教育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导入自律机制和评价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把在普通教育高年级实施专业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专业化课程的实施既是对“普职融合”思想的革故鼎新,同时也是对教学区别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一次崭新尝试。文章在对俄罗斯普通教育高年级专业化课程的涵义、类别、组织、实施及其与国家统一考试的关系等问题加以介绍的基础上,结合范例,对这一课程进行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