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设一段相声里有这么个“包袱”,一定能抖落响: 甲:您知道北京的朝阳门过去叫什么门吗? 乙:这能难住谁,北京人谁不知道朝阳门过去叫‘平则门’呀! 甲:平则门?——错了。乙:那您说叫什么? 甲:叫‘齐化门’,懂了吗! 乙:噢,那平则门是现在的什么门呢? 甲:学着点、记住  相似文献   

2.
特长     
某局长:“听说你们馆还缺一个人?”张馆长:“是啊,现在正在物色。”某局长:“我向你推荐刘部长的女儿。”张馆长:“她有什么特长?”某局长:“喜欢看小说。她一见小说就  相似文献   

3.
我馆是为科研服务的专业性图书馆,有中、外文藏书近六万册,其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艺书籍不足一千五百册,占藏书的2.5%,但文艺书的流通率很高,一九八一年借出2566册次,占全部借出书的26.7%。借书所占此例之大,值得注意。哪些人借文艺书呢?借些什么书呢?科技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喜欢欣赏名著,扩大知识领域,或作消遣。青年工人喜欢看“惊险”小说或反映青年生活的作品。但达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许多职工把书借回去给他们在小学或中学的孩子看。每当寒、暑假,文艺书借还数量剧增。今年暑期,许多职工拿着学校老师给开的长长的书单找我们,要求为他们找书,如:《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可爱的中国》、《王若飞在狱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由于我馆这方面的书少,或者根本沒有,许多家长失望而归,或者随便找些什么书给孩子看,甚至  相似文献   

4.
甲:我看报,多次遇到‘二二得五’的荒唐语。乙:不会吧!报纸都是经过秀才们精心推敲严格把关的,还会有错? 甲:你大概不看报。乙:我也常看报,怎么没这感觉? 甲:那你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乙:啊?我进幼儿园了?空口无凭,你能举几个实例吗? 甲:你听这话对不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地区二百七十四个乡镇有二百六十四个成立过苏维埃政权,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假’(一九九二年五月六日西安晚报一版》井冈山万众争看‘毛泽东’——市话赴赣演出纪实》)。乙:好象没啥不对。  相似文献   

5.
造字     
一天,甲、乙二位秀才在河边散步,边走边说闲话。一群本来在水面游来游去的小鱼儿突见人影,一摆尾巴,倏然不见。甲秀才惊叹道:“看,这小鱼儿窜得多快!”乙秀才也附声说:“是呀,真快真快!”但马上就若有所思,沉吟起来,问甲秀才道:“你刚才怎么说的?”甲秀才道:“我说鱼儿窜得好快呀!”乙秀才道:“是呀,你说这窜字该怎么写?”  相似文献   

6.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7.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甲:老朋友,看你两颊潮红,愁眉紧皱,近来哪点不舒服? 乙:没不舒服,只是有个"知识经济"让我消化不了,能给开点药吗?  相似文献   

9.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笑话: 甲和乙互相打斗,甲心一狠便把乙的鼻子咬了下来.乙为此上诉.甲竟说乙的鼻子乃为乙自己所咬.官老爷听了怒道:“混帐!嘴巴长在鼻子下边,自己怎么能把自己的鼻子咬下来呢?”甲一本正经地答道:“那是因为他站在凳子上,由上往下把它咬下来的.”甲的辩解令人可恨也令人可笑.因为乙无论站在何处都是不能把自己的鼻子咬下来的。甲这样强词夺理,从思想上讲叫作诡辩;从逻辑上讲,叫作理由虚假,推不出来,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充足理由律.  相似文献   

10.
痴人说梦录     
甲:昨夜我做了一个梦。乙:什么梦? 甲:我出人出钱又出物,办起了一份报纸,叫编辑、记者天天指着我的鼻子骂,有缺点也骂,没有缺点也骂,把小缺点当成大缺点骂,骂得我狗血淋头,骂得我声誉扫地……乙:你这是痴人说梦,天下哪来这样的大傻瓜? 甲:这叫客现、公正。乙:客现、公正? 甲:对,因为我确实有缺点。乙:有缺点可以实事求是批评。普天之下,没有这样的客现、公正。  相似文献   

11.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7):58-58
他她篇 区别 甲:“婚前的女性和婚后的女性有什么区别?” 乙:“婚前的女性发火时扔鲜花。婚后的女性发火时扔花瓶。” 甲:“为什么呢?” 乙:“很简单,因为婚后的男人不送花。”  相似文献   

12.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形象由藏书构成——基层馆藏书建设漫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图书馆同仁可曾留意,当别人知道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总会问:“你们馆有多少书?”“你们馆有些什么好书?”两种问法,代表两种层次的读者。前不久去朋友家作客,闲谈间,一位乡干部问我:“你们图书馆有多少书?”“四万多册。”望着乡干部伸出舌头,我颇有几分得意,正如本县乡绅李文汉有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那样;又一位办公室秘书问:“有些什么好书?”我说:一时说不清,最好哪天你进来玩玩,看你需要什么书。这时一位中学教师插嘴说:“四万册书,其中有两万  相似文献   

14.
甲:“今天才20日,你怎么把新闻稿中时间写成22日?!”乙:“这你就不懂啦。稿件邮到报社得两天时间,等报社接到我的稿件,一看内容,不就  相似文献   

15.
二、“使”字句中的主语旁落“使”字句常见的特点是都带有“使”字。“使”字句是兼语句,基本结构是甲使乙怎么样例如: 振动会使机器寿命降低。不带“使”的“使意句”基本结构是甲怎么样乙例如: 振动会降低机器寿命。不出现“使”字结构,非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下面主要分析“使”字句,以及由于“使”字使用不当造成的病句。凡是完全的“使”字句都包括4个成分: (宾语,主语) 甲使乙,怎么样 (主语) (谓语)  相似文献   

16.
1961年3月8日,英国电影女明星费雯丽抵达美国纽约访问,刚走进机场休息室,一位记者唐突问道:“请问你在《乱世佳人》中饰演什么角色?”她一听记者这样提问,马上反问道:“你看过那部片子吗?你读过那部小说吗?”记者回答:“没  相似文献   

17.
甲:我们出版社正在讨论经营管理问题,老兄,你有何高见。乙:“高见”谈不上,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甲:不成熟也没关系,咱们两个随便吹吹。乙:我们出版社要搞好经营管理,从上到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第一要坚持“两服务”的方针,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笑话     
《报林求索》2009,(6):91-91
<正>你年薪多少?甲:你年薪多少?乙:800万.甲:那一个月有80万哦!乙:是的,这是基本工资.甲:不错嘛,做什么的?乙:做梦的...  相似文献   

19.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元宵佳节.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微信上总少不了谜一样的标题,比如《喜欢就上啊,做什么朋友》.什么文章这么低俗?老高靠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厚着脸皮点开看了.谜底:这是一篇介绍元宵节来历的文章,顺便掺杂了某些电影的植入广告.内容有点高雅,广告也不低俗;这么高雅、这么不低俗的文章,挂了一个“我是娼”的幌子.  相似文献   

20.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