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正>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纪念,十周年是大祭,自然更为隆重。抗战八年,烽烟遍境、家宅为陷,不能很好地纪念鲁迅,抗战结束,一些报刊纷纷登出纪念鲁迅的文章。在鲁迅逝世十周年之际,天津《大公报》的副刊也出了四个"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特刊",特刊一共发表了十篇文章,作者除许广平外,还有以群、林辰、王冶秋、欧  相似文献   

2.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薪水     
林非 《档案天地》2008,(6):60-61
鲁迅的生活并不贫困,更不潦倒,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算得上小康。 陈明远先生在《鲁迅一生的收入知多少》一文里,给鲁迅算了一笔账,鲁迅一生总收入相当于今392万元以上。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平均每年16万多元、每月9000-20000元的收入。陈明远先生所说的24年,是指从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的24年,也有人说这段时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元,约合今天的480万元。  相似文献   

5.
鲁迅十题     
中国有鲁迅,是中国之大幸。永远纪念鲁迅,继承他的遗产,发扬他的精神,中国就能长足进步。鲁迅的葬礼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56岁。10月22日,先生葬礼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葬礼之隆重,堪称20世纪之最。70年前镜头回放,依然动人心弦。葬礼由蔡元培主持,宋庆龄参加并守灵。著名法学家、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沈钧儒在上海人民敬献的大白幡上书写“民族魂”三个擘窠大字,由巴金和金仲华二人覆盖在先生的灵柩上。为鲁迅先生抬棺的有巴金、胡风、靳以、萧军、萧乾、张天翼、沙汀、黄源、曹白、黎烈文、孟十还、陈白尘、吴朗西…  相似文献   

6.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每年鲁迅的诞辰或祭日,海内外会举办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对于短期内了解鲁迅而言,首推就是其传记了。在众多传记中,莫过如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连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也是推崇备至,她说:“许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净出一些真实的材料,为我们辈后生小子所不知不见,值得珍贵,而也给热心研究这一时代一个文化巨人的一点真相。就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视了。除了许先生,我们还能找到第二个肯如此写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8.
1912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讯先生在京工作和生活了11年三个月,先后居住过四个地方.他曾在教育部任职,同时兼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相似文献   

9.
说起鲁迅先生,心中总是浮现出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上反复看过读过的一句话:“鲁迅(1881-193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少时并未仔细去想这短短的一句话代表了什么,因为那时每读到一位作家的课文,文前必有这么一段类似的简介,只是觉得鲁迅能有三个“家”的桂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11.
伊人 《编辑学刊》2011,(5):43-45
今秋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先生逝世75年的忌日。届时纪念先生的文章想必会多一些的。我无意于作应时的唱赞之文,却也不时在脑海里萦绕着一个问题:鲁迅之为"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鲁迅于其身后"被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38年8月,距鲁迅先生逝世一年零十个月,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600万字煌煌巨作,共20册,便在上海“孤岛”奇迹般地全部出齐.在出版筹备过程中,王任叔做了大量繁重、琐细的具体工作.茅盾在回忆录中说:“实际上编辑工作,只有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等少数几个人在做.”初版《鲁迅全集》的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值得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13.
单演义先生是不应该被遗忘和冷落的。 在陕西,在大西北,原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单演义先生自50年代始,90年代逝世,40余年间,矢志不二,坚忍不拔地热爱鲁迅,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并推动鲁迅研究队伍的建设。全国解放之初,41岁的单先生放弃了庄子研究改治鲁迅研究,并把鲁迅来西安讲学这一段历史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作为重点,先后出版了“鲁迅讲学在西安”(195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鲁迅在西  相似文献   

14.
鲁迅出版经济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出色的编辑工作者和伟大的出版家,鲁迅先生在革命的编辑、出版工作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鲁迅先生一生中参与或主编的报纸、刊物和丛书,据统计有30多种;自己著译及编辑的书籍,加上替别人选定、校订、校刊的作品将近100种,长期的出版实践,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鲁迅先生的出版经济思想作一探讨,以学习鲁迅先生的经验,做好现在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前,当继承发扬鲁迅精神的重大课题被提出之时,鲁迅先生已经逝世,谈不到他对此有任何看法。鲁迅先生生前既不曾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成”,更没有锻造“鲁迅精神”的主观企图。但是,他的战斗生涯,他的文化业绩,他的道德行为和人格力量,却在客观上锻造成功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鲁迅精神。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里,鲁迅精神还有没有继承发扬的现实意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正一同志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出后,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联以寄托哀思.蔡元培的挽联是: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也是挚友.鲁迅逝世后,蔡元培非常悲痛.他当天就与宋庆龄等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并任主席.后来又组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推动《鲁迅全集》的出版,还亲自为《鲁迅全集》作序.  相似文献   

18.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新闻工作》讲话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号召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名新闻战线上的“孺子牛”。鲁迅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日。9月6日下午,上海市档案学会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论鲁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专题讲座。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潘颂德教授主讲。潘颂德长期从事鲁迅文学的研究,现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报告会上,潘颂德教授从解读鲁迅的几篇名作入手,根据鲁迅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视角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档案学会部分会员、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学员、社会热心听众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相似文献   

20.
工锡荣先生和乔丽华博士选编的《藏家鲁迅》(上海文化出版神2009年8月版)是一部好书,该书从鲁迅所收藏的国画、书法、中外版画、藏书票、西洋画、笺纸、风俗画、碑铭、汉画像、瓦当及砖刻、杂项、印章、剪纸及明信片、古钱币等多个品种出发,从诸多视角对鲁迅的收藏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使人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接近鲁迅、研究鲁迅。可以说,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地从收藏角度研究鲁迅的著作,其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